http://dzb.jrjingshan.com/Img/2019/12/20191213c60ed735af064a22843e93e7850e93e4.jpg
五泉庙村 清晨时分,太阳初升,驱车前往孙桥镇五泉庙村,沿途可以看到一座座白墙红瓦、错落有致的农宅掩映在青山之中,对节白蜡
http://b.jrjingshan.com/content/2019-12/13/004618.html

等待处理…

共承古训,同守青山绿水

——探访孙桥镇五泉庙村

2019/12/13

五泉庙村

清晨时分,太阳初升,驱车前往孙桥镇五泉庙村,沿途可以看到一座座白墙红瓦、错落有致的农宅掩映在青山之中,对节白蜡、红叶石楠、扁柏、香樟,不停地在眼前闪过,路边田边,房前屋后,苗木成行、树木葱郁,站在五泉庙水库的堤坝上,俯瞰全村,水面在阳光的映照下愈发清澈,一幅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在这里徐徐地铺展开来。

五泉庙村位于孙桥镇以西,与钟祥市接壤,该村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集体经济基础好,五泉庙水库的水浇灌着本村与钟祥市高潮村两边的田地,村民之间交往频繁,相处较为融洽。他们共同遵守着五泉庙村百年爱林护林的古训,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走出了一条生态兴村,生态致富的路子,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

护林公约代代传

沐浴着玉米的清香,在通村公路上一路向前。在公路旁往右有一个岔道,是一条山林小路,车子开不进去,我们下车慢慢步行,沿着小路蜿蜒而下,须顷已到了五泉庙村百年护林公约起源的地方--白云寺遗址。

然而在我们的眼前,只看见一片郁郁葱葱的山坡和大片的玉米地和一块小小的石碑。

“白云寺损毁了,只有这个石碑还在。”今年70岁的孙士华世代居住在五泉庙村,他曾担任过五泉庙村的党支部书记长达16年。他告诉我们,虽然白云寺已经不复存在,但白云寺里石碑上禁止偷伐树木十大规条的精神却在村里延续了百年。

再往前走,这座古老的石碑在眼前越发清晰,隐约看到上面有刻字,细细看来上面刻着“公议禁止”,正文写着“众秉公议偷伐树木十大规条开列于后。特勒碑记,千古不朽,每逢立夏禁山林:一不许刀镰锯解,刀镰斧砍犯者罚。二不许挖树搬根,挖树搬根犯者罚……”,碑上落款是当代主持第四十五世弘法沙门宏定字素禅徒维勤立。据当地人说,这个立碑的时间是光绪27年,也就是1901年,距今已有100多年了,由于年代久远碑上的字迹亦磨损严重,但能看出碑上是关于封山育林、惩治乱砍滥伐树木等不良行为的规条。

在护林公约的影响下,五泉庙村历届村党支部、村委会始终坚持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去发展经济,不为抓眼前经济收入而破坏山水资源,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走适合当地实际的绿色发展之路,在制度化、科学化上做文章,营造了全民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风尚。

现任五泉庙村党支部书记熊景平自2012年上任后,将石碑上的护林公约进行了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村级林场管理的护林防火十不准的规定,并多次对村民宣传护林的好处。熊景平还并公布了乱砍乱伐、偷挖盗采的举报电话,号召所有的村民行动起来,积极提供线索。

不过,虽然本村人自觉护林,但外来的盗伐者防不胜防。2012年,有一伙人从钟祥林场偷盗树木想从五泉庙村逃走,被村民及时发现,他们立即联系熊景平对盗窃人进行了拦截,当时盗窃人义正言辞说运走的不是五泉庙村的树,他们管不着,想要强行离开。熊景平和村两委商量之后,通知了钟祥的林场管理员,对这伙盗窃人进行了处置。

由于五泉庙村与钟祥市的东桥镇高潮村接壤,两地林场相邻,五泉庙林场与钟祥林场交往密切,他们有一个每年一次的“约会”。这些年以来五泉庙村一直和钟祥林场联防联动,每年都要在一起召开一次大型的森林防火会议,进行多次的商讨如何进行护林防火。由于两边沟通密切,相互配合,建立联防联动的长效机制,这些年一直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偷盗树木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生态红利家家享

五泉庙村总版图面积19.2平方公里,1312人,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776亩,林地面积16661亩,在村里的最边上有一个集体林场--五泉庙林场。

漫步林场,一望无际的树木郁郁葱葱、层层叠叠,让人仿佛置身于绿色的海洋。林场厂长张开平自任职以来,一直坚守五泉庙村“封山育林 从我做起”的传统,严禁偷伐树木、恶坎青山,全方位做好护林防火工作,兢兢业业守护着林场安全。

除了保护森林资源以外,让林业发挥效益,让村民获得收益,也是村里一直在探索的事情。

据张开平介绍,90年代林权改革的时候,五泉庙村采取了均股到户的林业发展模式,由于农民一家一户经营难得获得长期、持续的收入。村两委决定对林场进行集中管理,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民营企业家和“资金大户”来承包经营。

2018年五泉庙村利用荒芜林地入股与孙桥个体户王曦合作,目前开发的有银杏采叶圃155亩,山桐子350亩。银杏采叶圃丰产时每亩达1800斤,按照2017年价格每斤1.5元计算,每亩收入达2700元。2018年五泉庙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万元。据统计,2018年,五泉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000多元,比2017年增加了近3000元,增加的收入大多来源于银杏采叶圃分红和到基地务工取得的薪酬。

“我们摘叶子是按斤算的,5毛钱一斤,我每天摘200斤,就有100块钱的收入,多劳多得。”该村村民曾庆菊说到。

“今年将持续加大银杏采叶圃的开发力度,预估400亩左右,正在林业部门申报计划,按照每年加大基地的开发力度,5年后集体经济在林业这一块的收益将达到50万左右。”熊景平表示除了林场能持续增收外,苗木产业也是该村村民增收的途径之一。

目前孙桥镇正在全力打造对节白蜡小镇,五泉庙村的很多村民们也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对节白蜡原生资源的情况下,积极发展苗木产业,尝试着自己培育对节白蜡小苗,做中小型对节艺术盆景和杂树景观树,既节约资源,又美化环境,其经济价值也很可观,还能展示村庄文化,可谓一举多得。

在五泉庙村,有一座花园式的农家庭院,这就是该村能人章威与父亲章吉安在自家后院打造的京山首家对节白蜡小微型盆景基地。上万盆盆景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各显特色。他们从扦插繁育苗木、加工制作花盆、苗木艺术造型、上盆、再到整盆销售,已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小微型盆景有特色、易携带,能进家庭、办公室、公园,每盆能卖到300至1000元不等,很多外地人专程过来购买小盆景。”据章威介绍,为了不破坏对节白蜡原生资源,他们学习了人工扦插繁育对节白蜡技术,还专门在盆景园开辟了对节白蜡幼苗培育基地,探索培育比野生原始桩更有优势的新桩,目前盆景园的盆景都是通过培育的小苗来制作的。

如今,盆景园已经扩展到20多亩,不仅打开了本地小微盆景市场,还开展网上售卖,盆景园年收入达50余万元。在章威的带动下,很多村民纷纷效仿他们,开始培育小微盆景,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有效地带动了村级苗木业发展,也为推进孙桥镇对节白蜡小镇建设贡献了力量。

今年5月份,章威应邀携36件微盆景赶赴深圳,参加了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充分展示和推介了京山对节白蜡珍稀物种和对节白蜡小镇项目。小盆景惊艳亮相国际大舞台,而孙桥镇五泉庙村也随着小盆景声名鹊起,村民们也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生态红利。

文明花开户户亲

村庄之美,从外在看,是生态环境;从内在看,是乡风文明。长年的爱林护林,已让“生态意识”扎根村民心中,滋养出了文明之花,他们团结一心,共同守护着青山绿水。

1963年出生的彭业才做水库管护员已经有20年了,他说,五泉庙水库除了灌溉本村还有孙桥的黄台村外,还为相邻的钟祥市高潮村的部分村组提供灌溉水源,大家共用这个水系,保护着这个水系,一直和睦相处。农忙时节,大家互帮互助,一起浇灌着庄家,期待着好的收成。

据五泉庙水库管护员彭业才介绍,五泉庙不仅是一个村名,还是一个水库名。提起五泉庙水库,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这个村还叫做安心村,村里水田少而旱地薄,河道浅而沟河空,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年年歉收,而且生活用水也无保障。后来,他们发现山下的寨子河弯弯向南而去,到下游五里处向西转了个回弯,形成了一个不足一亩的水涡,水涡深不到两米,但从不干涸,村民们发现水涡里有五股泉水,每一股泉水的边上就有一颗5个人合抱的大柳树,因此取名为五柳潭。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陈集公社人民响应毛主席“大办水利”的号召,在五柳潭下游拦河筑坝修建了一座库容180万立方米的水库,将泉水资源储存了起来,保证了安心村和黄台村用水,两个村7000多亩耕地连年丰收。因为五柳潭淹没在了水库中,因此这个水库就取名为五泉庙水库,安心村也正式更名为五泉庙村。

由于共用着灌溉水源,多年来两地一衣带水、一脉相连,双方互通商贸、文化交流等相互交往频繁。

站在村民任斌家的门口,可以看到对面就是钟祥市高潮村,两边田挨着田,大家觉得都是一个村里的人,不管大事小事,大家都来帮忙,从来不分你是哪里人。任斌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他们家打的谷子在禾场里晾晒,突然变天要下雨了,高潮村的邻居们看到后都跑过来帮忙,装的装,盖的盖,即使自己身上打湿了,也坚持把稻谷抢收完,这让他非常感动。

“我小时候就住在这里,我们和高潮村的孩子们一起长大,我们经常一起放牛,关系非常好。好多一起放牛的孩子长大后还结了婚,高潮村的刘永翠就嫁给了我们村的张光才,我们村的李德霞几姐妹也都嫁到了东桥镇。”任斌笑着说。

除了任斌以外,高潮村的马军也对五泉庙村有着别样的感情。马军家里也从事盆景产业,由于他们家紧挨着五泉庙村的章威家,他也经常到章威家里学习交流盆景修剪技巧,销售方式。他还邀请了章威的父亲张吉卫到家里去给盆景造型。两家互帮互助,让小微盆景远销各地,同时在盆景园里忙不过来是,他们也会聘请周围的贫困户和村民过来帮忙,也拓宽了贫困户的增收渠道。

一条百年公约,繁衍出一条富裕之路,滋养出一朵文明之花,五泉庙村的村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家园,将绿水青山变为了金山银山。(张姝 黎昭鹏 孔令玲)

上篇:没有了
下篇:山水相依铸良缘
分享到

© 2019 今日京山
ICP备:鄂ICP备16000180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