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京山特支在县城打开局面后,根据鄂中特委指示,开始第二阶段工作——工作重点由城镇转向乡村和山区,以点带面,进行敌后山区游击战的发动和准备。特支选择工作基础较好的石板河和京钟公路沿线孙桥、官桥、东桥、文桥等地为重点开展工作。1938年6月,京山特支派李蔺田到石板河,谢威到东桥、官桥、文桥,石维新到孙桥,不久,石维新调走,孙桥的工作由郭钢钟接替。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一、通过发放贷款,组织合作社,广泛进行抗日宣传发动,组织一批基本群众;二、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三、开展统战工作,与一批社会知名人士建立关系,取得他们的同情与支持。
以石板河为中心的京(山)皂(市)公路以北、宋(河)应(城)公路以南广大地区的民众,受过大革命和土地革命的积极影响,群众基础较好。在此之前,鄂中特支负责汉流工作的沈德纯已在这里摸清了一些情况。李蔺田到石板河后,首先争取石板河汉流大哥、前联保主任黄定陆。黄定陆1917年考入武昌文学中学,毕业后曾几度外出闯荡江湖,后回家当过联保主任。他为人豪爽耿直,在当地很有号召力。在李蔺田等帮助教育下,黄定陆戒掉了鸦片烟,积极参加抗日活动,被中共京山特支吸收为中共党员。经过一段时间工作,组建了中共石板河支部。这是抗战发动之初,京山县建立的第一个农村基层党组织。此后,京山特支以石板河支部为基础,向四周串连发展,相继在丁家冲、郭家冲、合兴集、观音岩、天王寺等地建立了党支部。
京山特支赴官桥、文桥、东桥的谢威、胡开炯、李金声等,首先在东桥找到红军掉队干部杨筱震。杨筱震掉队后,受地方恶霸迫害坐过牢。经过审查,京山特支恢复了他的党组织关系。不久,特支又批准恢复红军时期共产党员夏采章等同志的党组织关系,新发展杨梅钧、杨大柱等一批党员,成立了东桥党支部。在官桥恢复了茹传品、肖九成的党组织关系,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发展冯宜成、冯宜鸣等人入党,并成立官桥铺党支部。
京山其他地区党组织纷纷建立。受中共鄂中特委派遣,从延安抗大毕业回来的方尚武,在永漋河地区石女山、拖船埠一带,发展张英武、严雄武入党,建立了金河滩党支部。汤池训练班学员肖松林等在罗店大山头地区恢复红军时期党员曹冰清的党组织关系。曹冰清在养马畈、赵家冲、卢家山坡等地建立起一批党的组织。
在基层党组织迅速发展的基础上,1938年7月,中共京山特支扩建为中共京山工作委员会(简称京山工委)。工委机关驻京山县城,书记顾大椿,委员谢威、夏菲(女)、李蔺田、陈玉虹、胡开炯、杨筱震。
1938年8月29日,日军对京山城进行狂轰滥炸,死2000余人,伤3000余人,千年古城夷为废墟。日军的暴行,更加激发京山中共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同仇敌忾、投身抗战、发动敌后抗战的坚强决心。(详见本书第三部分“战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