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赤贫的普通农民宋姚军,选择了养鸡作为创业项目。在镇里和村里的帮扶下,宋姚军通过喂养生态鸡,摆脱了贫困,向成功的创业者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创业项目中的亮点,则是他养的鸡,能打败黄鼠狼和蛇,如同“战斗鸡”一般,把他的日子闹得火红。
黄鼠狼是鸡的克星,养鸡人最怕黄鼠狼捣乱。而永兴镇义和村村民宋姚军养的鸡能颠覆你的世界观:他养的鸡不仅黄鼠狼把它没招,反倒还会把黄鼠狼啄死!为此,他给自己的鸡取了一个很牛的名字:“土鸡中的‘战斗鸡’”!
鸡场里的“战斗鸡”
在永兴镇义和村,有一家热闹的养鸡场。只要有车开进去,就有鸡跳到车上,似乎在耀武扬威地展示雄姿。走进养鸡场,更可见房顶上、树枝上,到处歇着鸡。
开办养鸡场的是村民宋姚军。作为创业者,他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侍弄这些鸡。当记者慕名来访时,他正蹲在鸡场内切松针,一群鸡围着啄食。“荆门本地鸡一般不吃这东西,而我养的鸡吃松针,是鄂西北大山里的土鸡品种,与本地鸡大不一样。”谈起自己养的鸡,宋姚军很自豪。这种鸡体型比本地品种的鸡明显大一些,很会飞,最远可飞行三四十米,三米多高的屋顶和树枝飞上去是常事。这鸡是什么品种,他也不知道,反正是朋友介绍从鄂北孵化场买的当地土鸡品种。关于这个问题,他也曾问过孵化场负责人,该负责人也不知道,说只管孵化。
“我这鸡,除了很能飞,嘴巴还有点鹰钩状,锋利、强劲有力,特别厉害,啄得狗都让它三分,还啄死过黄鼠狼和蛇。”宋姚军讲了几个故事。一天下午,他听到屋后“鸡声鼎沸”,赶去一看,一只尺把长的黄鼠狼被鸡群啄得奄奄一息。他怕黄鼠狼带病菌,把这个带着体温的家伙救出去放生了。还有一次,他听到鸡场后树林里有鸡的尖叫声,赶去一看,一条近一米长的乌蛇正被鸡围住啄食,很快就没了气息。
宋姚军在鸡场养了两只看门狗,有时鸡和狗打架,鸡把狗啄得扭头就走。就在前几天,他进鸡舍时,一只大公鸡竟然将他拦往,张着颈毛、伸着脖子跟他对峙了好几分钟。如此具备“战斗”精神的鸡,让宋姚军的养鸡场远近闻名,不少客户就是冲着稀奇上门来的。
政府帮扶出的创业者
宋姚军是在47岁时才开始创业的。年轻时,他曾因故意伤人服刑多年,直到2015年才重获自由。此时的他洗心革面,心想只要勤快,干什么都能有一口饭吃。
但起步很艰难。家中的父母都70多岁了,住的老土房破烂不堪,一下雨就漏,雨声吵得人无法入睡。家里仅有5亩水田,因无人耕种,另外几亩旱田已荒废。宋姚军好似身临悬崖、面朝沙漠,对前途一片茫然。
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上门来了,镇党委副书记也来了,为他介绍精准扶贫政策,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帮助宋姚军。经多次交流、打听后,宋姚军决定养鸡。没有场地,村委会帮忙跑前跑后,为他协调;镇里帮他向国土和林业部门申请批下了村里胡家山脚下一块荒地的使用权,让他建养鸡场;电力部门帮他牵上了电。镇党委副书记4次上门了解情况,帮他申请到了10万元扶贫贴息贷款,并上门指导建鸡舍,还帮他申报了市里组织的创业培训。同时,亲朋好友也借给他16万元助他创业。
一切准备就绪,十堰的朋友听说宋姚军要养鸡,向他推荐当地的鸡种:你在山林养鸡要防黄鼠狼,我们这里的土鸡很会飞,黄鼠狼逮不到,但是,它也不跑远,跑个五六百米会自己回来。宋姚军去参观后,买回3000多只鸡苗。
生态养殖打开市场
刚开始养鸡,宋姚军经历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事。他刚建鸡场时,很多人以为他头脑发热,吃几天苦就不会干了。说白了,要钱没钱,要房就一间土砖房,还有失足的过去。一些风凉话没少传到他耳朵里。
宋姚军想,自己过去失去了太多的机会,政府的扶贫政策给了这么好的出路,不立志干出名堂怎么能行,更不能坐在家里天天等扶贫,那一辈子就完了。他暗下决心:一定把鸡养好,为自己争一口气,也为帮助自己的镇、村和定点帮扶的市直部门领导争口气。
为养好鸡,宋姚军从河南买回苞谷、在本地收购稻谷,偶尔喂点松针、青菜、南瓜,大多数时间则让鸡上山吃虫子、菇菌等。开始产蛋后,有人建议他喂点提高产蛋率的饲料和药物,如添加剂、色素、抗生素,宋姚军丝毫未采纳。他说:“把质量搞差了,市场搞没了,以后谁还来买我的鸡和蛋?”为保证鸡有足够的食物,山上上千亩山林,他一年坚持只喂3000只左右。
由于实行生态放养,很快,宋姚军的鸡和蛋凭质量赢得了市场,尤其是天门市一家驾校的熊校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吃了他卖的鸡蛋后,打电话问他详细地址,不打招呼就从天门开车到养鸡场考察,看他究竟给鸡喂什么食物,对他的养殖方式非常认可。这两年,这位熊校长家吃的鸡蛋全在宋姚军这里买,还给他介绍了很多客户,过年给驾校教练发福利都发宋姚军的鸡蛋。几年来,宋姚军还经常通过网络卖鸡蛋,他的客户大都是回头客,再就是口碑相传的客人。由于长期散养,宋姚军养鸡场的鸡身体健壮、肉鲜味美,市场销售很好。
几年来,宋姚军养鸡取得了成功。家里的老房子也拆了,在村里的帮助下建了新房。面对生活,宋姚军洋溢着满满的幸福,他非常感谢支持、关心他的每一个人,也让他的创业充满了动力和正能量。
(杨义杰 汪兵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