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两小时,看病两分钟。”这是医院诊疗的尴尬现状。普通小病也要挤到三甲医院,直接造成就医秩序混乱、医疗效能低下。分级诊疗作为变革百姓就医模式的新载体,正在探索中求解。
分级诊疗如何构建,没有明确答案。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已建立各种模式的医联体超过200家,它将某一区域内的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村(社区)医院等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方便患者诊治。其间,有成功,也有曲折。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分级诊疗里的精彩之笔,感受求索的艰辛,观察“分级”带来的医疗新变化。
重塑诊疗格局:打破利益博弈僵局
结:大型医院有着强大的虹吸效应,吸引大量患者。而分级诊疗是对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需要触动不同级别医院的既得利益——单纯靠行政命令,缺少能平衡各方诉求的利益分享机制,分级诊疗的推行难免陷入利益博弈的泥潭。
解:在彼此磨合中,找准对方诉求点,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共生。
在分级诊疗中,“利”是绕不开的字眼。出任京山市人民医院(协和京山医院)院长一年半的郭科,对此并不回避。5月13日,面对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郭科直言,“利”解决了,其他才更容易顺势而为。
对于分级诊疗新政的推行,京山市人民医院有着许多县级医院不可比拟的优势。2017年6月,武汉协和医院托管京山市人民医院。协和医院医生郭科受“协和”委派,出任院长。然而,就算是怀揣着许多绚丽的标签,郭科依然感到寒意阵阵。
2018年9月,在相关部门推动下,京山市人民医院先后与该市辖区内15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医共体,实现全覆盖。“牵手之初,我们就派了一批专家到基层坐诊、巡诊。然而,喧闹过后,很快归于平静。有些乡镇、社区缺乏必要的检测设备,即使专家来了,也只能处理简单问题;有的社区则心存抵触,担心市医院会‘带走本就不多的患者’。”郭科坦言,专家们在市医院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可到基层坐冷板凳,这是对优质医疗资源的浪费。
必须找到医共体内各医院的利益共鸣点,唤醒发展的持久内驱力。郭科越来越强烈感觉到,简单捏合,只是看上去很美的楼阁,必须按院施策,分类实施。
在此后的2个月里,郭科带着团队,分赴15个基层医疗机构“问诊”。
新市等15个镇卫生院,有先进医疗设备,但缺乏阅片师,机器成了摆设。于是,市人民医院成立区域医学放射影像中心,集中为各乡镇免费远程阅片诊断、发送检查报告。罗店、宋河、永漋、坪坝镇卫生院地处偏远,急需应急首诊的判断处置能力,医共体将4家卫生院建设成医疗分中心,从人员、设备、技术、制度上给予全方位支持,其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京山人民医院向基层反复承诺:病人首诊在乡镇、手术到市医院,康复再回基层,各司其责。“这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共同承接患者的闭环。患者甚至可以‘隔空’完成诊疗,基层病人留住了。”罗店镇卫生院院长李全刚笑逐颜开地说,今年1至4月,我们收治病人1350例,比去年同期增长11%。“15家医共体成员需要什么,我们就补给什么,不再一厢情愿‘灌输’。”郭科说,“基层医疗机构有能力接诊普通患者,而我们继续做好疑难杂症、急危重症的转运、救治,分工明确,绝不相互逐利。”
谋求互通共享:破除信息孤岛壁垒
结:上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诊疗系统数据孤立,同一个病人检查和病历数据无法统一连贯,病人转诊后,医生难以全面获知其病情发展与治疗历程,大大降低医疗效率。
解:打破孤岛效应,建立临床医疗信息互联共享。
一次“如坐飞机”般的诊疗经历,让67岁的黄必元大呼“意想不到”。这位拥有患者、卫生院退休副院长双重身份的老人,在短短几天内,颠覆了几十年形成的就医刻板印象。
黄必元是罗店镇人。去年下半年,他时常感到心慌、喘不上气。10月,他来到镇卫生院接受24小时长程心电监护。心电图结果远程传到市人民医院,读片专家发现,其心跳每分钟仅30余次,需安装心脏起搏器。
从卫生院检查到市人民医院诊断,再经绿色通道转诊武汉协和医院手术,无需挂号、排队,不用重复检查,且手术顺利。
黄必元感叹:“我工作时,各个层级的医院还很少协同配合。现在就医变化真大。”目前,医共体内已实现患者就诊信息共享、病史全程可溯、检验结果互认。
曾经,信息的阻隔是横亘在医院之间的一堵墙。这道无形的墙,严重拖延着患者的就医时间。“只有信息多跑路,才能百姓少跑腿。”郭科回忆,在医共体推进会上,医院领导层力主“高台起跳”,统一运用先进信息系统,在资源阻隔的那堵墙上凿开缺口。
很快,京山市人民医院自掏800万元,将成员单位信息系统更新、统一。同时,设立京山市区域医学放射影像、检验、病理、心电等6个中心,承担起成员单位的阅片、检验等任务,信息全方位接通。
每天一大早,京山市区域检验中心的两辆物流车辗转成员单位取待检标本。两小时后,患者即可在当地拿到检验报告。
从2018年10月至今,6个区域医疗中心已向基层机构发送检查报告5000余份,基层患者感受到医共体带来的便捷。
在市人民医院双向转诊服务部,记者看到,电脑中的数据平台,如指挥中心一样,可随时调取患者的就诊、检查信息。一旦有病人转诊,会立马开启绿色通道,告知相关科室,做好接诊准备。转诊过程最快在5分钟内完成,为抢救心梗、脑梗病人,赢取宝贵时间。
突破制度禁锢:拆除人才机制藩篱
结: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流失严重,这直接带来一个怪圈的不断复制:缺少人才—鲜有患者—效益低下—人才流失。
解:打破人才培养、使用机制藩篱。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
一份调查报告,曾让京山分管医疗的相关领导坐立不安。
在该市基层卫生机构,具备本科学历的人员仅占卫生服务人员的10%。这意味着基层卫生机构无力全部承担分级诊疗之重。
然而,对基层医生进行培训,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究竟该不该进行?几番交锋,达成共识:基层不夯实,分级诊疗无法运转起来,大医院的病床得不到合理利用。“医疗人才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成为京山深思后的选择。2018年起,该市实施医疗人才“市管镇用、市招镇用”统筹使用机制,赵沫飞和其他40余名大学生成为京山市卫健局定向培养的乡村医生,并与钱场镇等卫生院签订了聘用合同。
依据全市医疗人才统筹使用机制,市人民医院制定了医共体基层业务人员全员轮训计划,今年已有160余名人员在京山医院培训,为实现分级诊疗夯实“健康守门人”。
一个月前,赵沫飞与20多名基层医护人员,一同来到市人民医院开始跟师进修。“用自己所学,守护家乡百姓健康!”25岁的赵沫飞感叹,“以前,卫生院一天看不了几个病人。医共体建立后,许多康复期患者下转到卫生院,现在,我们大有可为。”“提升基层医生急慢病分治能力,成为我们的得力帮手。让患者双向转诊,上转及时,下转兜住。”郭科介绍,京山市人民医院也向协和医院派出56名临床和管理骨干进修,计划在3年内实现全员轮训。
目前,通过医共体建设,京山已初步形成小病首诊在基层、大病治疗在医院、后期康复回基层的良性就医格局。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居民基本医保报销比率、市域内就诊率“双提高”,分别达64.57%、90.8%,在我省位居前列。
分级诊疗制度的获益患者、罗店大山头村村民来升浩笑逐颜开地说:“现在看病,省心、省时、省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蔓 龙华 通讯员 陈训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