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安吉村美景美,人富村强。
初到安吉,驱车驶入绿色雾霭,仿佛置身绿的海洋、翠的世界。
奔跑在四通八达、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上,沿途景致尽收眼底。
茂密的竹海苍翠挺拔,碧绿的茶园生机勃发,流淌的溪流清澈见底,一栋栋典型的江南风格民居和别墅错落有致,典雅大气。一切风物纷纷掩映于绿水青山之间,恰似一幅摹画好的绝美乡村画卷。
访余村村,做客刘家塘村,过蔓塘里村,赏目莲坞村,游碧门村,徜徉双一村,虽然白驹过隙,但这里的一村一景、一草一木无不给人以美感,并留下深刻印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路走来,一路看,京山党政考察团赞叹不已。今天的安吉,他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毫不动摇,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之路。
谁能想到,20年前的安吉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20个贫困县,安吉榜上有名。
随后,他们选择工业强县之路,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企业相继崛起,GDP一路高速增长,摘掉了贫困县帽子。
然而在1998年,安吉因水环境破坏严重,在国务院当年开启的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被列入太湖水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该如何决择?安吉人第一次站在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在付出惨痛的代价之后,我们必须坚定清醒地认识到,不能把绿水青山当成消耗品。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扩张发展只会‘吃了祖宗饭,断了子孙路’,今后无数金山银山也换不回绿水青山。”时任安吉县委书记单锦炎回忆说。
安吉人蓦然惊醒,于是,在2001年安吉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生态立县”被正式确立为全县的发展战略。
困则思变,2003年,安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闭了33家污染企业,关停226家矿山企业、拒绝所有外来污染企业,开始彻底走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同时,开始 “治乱治脏”,进行“五改一化”,即改厕、改路、改水、改房、改线和环境美化。
关、停、转、迁的结果是牺牲暂时的发展速度,期间安吉的财政收入明显减少。在湖州各县市的经济排序中,安吉一度倒退至倒数第一。
安吉又一次拉开了与周边县区的差距。富民强县的路到底该怎么走?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考察,在得知当地坚决关停矿山、转变发展模式的做法后,鼓励说:“不要迷恋过去的发展模式,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不要以环境为代价去推动经济增长,这样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我们过去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省委书记的褒奖,安吉“痛改前非”的底气更足了。
2008年开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达到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总体目标和任务;
2013年开始“中国美丽乡村”升级示范,推进精品示范村建设,串联成片提升环境,村庄环境整治全覆盖,探索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机制,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2017年开始“中国美丽乡村”经营探索。
一串“美丽烙印”清晰可见,安吉搭乘美丽乡村建设快车一路高速奔跑。
因为坚持造就卓越。安吉也因此获得了“中国美丽乡村国家标准化示范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中国首个生态县”、“全国卫生县城”、“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等诸多金字招牌。
这种成功,至今让许多后来者望尘莫及。
京山也曾骄傲过。早在1986年,京山就提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并在全国创立了“北学迁安、南学京山”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
甚至在2009年,县委、县政府就提出了“生态京山”发展战略。一路走来,我们也小有成绩,先后创建成为省级、国家级生态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当我们还在为成为湖北首个“国家生态县”而沾沾自喜之时,殊不知,安吉已经悄然率先成为全国生态建设和实践的领跑者。如今,全国学安吉已经成为时尚和常态,各地前来学习的队伍络绎不绝,应接不暇。
怪别人跑的太快?不,是我们自己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回眸京山生态发展历史轨迹,小富即安、小富即满、思想僵化就像顽症,时刻桎梏着我们。
大踏步前进,赶上时代滚滚的车轮,现在为时未晚。在坚持“生态京山”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想的,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生态红利撬动“美丽经济”
认识安吉,是从安吉白茶开始的。
“安吉白茶,中国名茶 。”朋友从浙江回来,给我带的不仅仅是礼物,更是安吉的名片。
安吉白茶外形形似凤羽,色泽翠绿间黄,光亮油润,香气清鲜持久,滋味鲜醇,汤色清澈明亮。品茶过程中,白茶印象也慢慢醇厚起来。
百闻不如一见。此次有幸赴白茶之乡安吉考察,更是一次认识再深化的过程。
安吉白茶有一千多年历史,作为绿茶一种,它可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相媲美。
截至2017年,安吉县白茶种植面积已达17万亩,总产量1860吨,总产值24.74亿元,带动种植户达15800余户,产业链从业人员19.8万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2004年4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安吉白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今,安吉白茶,不仅是产品,更是文化。
见物思物,京山的“一袋米”国宝桥米与“安吉白茶”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细想之下,差之千里。
曾几何时,“一袋米”作为省级战略被寄予厚望,但事与愿违,历经10多年的发展,“一袋米”甚至有被本省“福娃”、本土“京和”“中粮八方”挤到身后的危险。
如何迎头赶上?如何落实和解决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等老生常谈的问题,让国宝桥米变“国宝”,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对安吉着迷,是从认识她的3A级村庄景区开始的。
安吉没有名山大川,但目之所及,处处是景,村村皆景。有考察团成员边看边说,一不小心就进入到了一个A级景区。这看似是一句玩笑话,却又是一句大实话。
截止目前,安吉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风情小镇1个、3A级景区20个、4A级景区7个。
“首先要学安吉的观念和精神,他们把环境保护与资源有序利用有机结合,从卖矿山到卖风景,从经营山水到卖风景,做到了鱼和熊掌兼得,达到了环境资源化、资源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良好效果。”雁门口镇党委书记曹建国的感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论经营山水,京山不仅缺少一丝霸气,还缺少一份才气。我们总习惯躺在优势资源上睡大觉,绿林风景区4A了好多年,喊冲5A了好多年,但一切涛声依旧。
论山水资源,京山不输安吉。太子山狩猎项目投入运营,虎爪山国家森林公园项目正在招商之中,京山国际温泉度假村项目落地在即,网球特色小镇建设正酣、对节白蜡小镇和苏家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前期工作已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一批村庄具备创3A等等。
这些富集资源还不足以成为我们与安吉PK的资本,要把优势资源盘活,变成“美丽经济”,我们还得老老实实向安吉学习。
安吉已经真正把农田、山林、土地等变成了风景、资源和品牌,而京山的山水资源却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依然没有发挥出她应有的效益和价值。
请看这一组数据,均来自年度《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京山全年接待游客1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亿元。安吉全年旅游人次达2504万人次、旅游收入324.7亿元。
以上仅仅只是具有可比性的两项产业之一。除此之外,安吉的农家乐、民宿1800多家,直接就业近万人;农村电商13680家,直接就业5万余人,产值30多亿元;截至2018年底,引进项目200多个,协议利用工商资本260亿元(仅统计44个精品村)。
安吉全县现有竹产品企业2000余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就有11家。安吉以占全国1.8%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20%的竹业产值。
差距显然已经不是一星半点。
生态红利不会自动变成“美丽经济”,我们要借鉴安吉经验,经营山水“卖风景”,大力发展村级旅游经济;整理土地“挖元宝”,大力发展村级农业经济;开发实体“当房东”,大力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创意体验“聚人气”,大力发展村级文化经济。这才是发展的上上之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久久为功。全市上下要合力共为,戳力同心,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020年成功创建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市,2025年创建成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市,2030年建成全国知名的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国优秀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任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作为,为京山的“美丽事业”和“美丽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曾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