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罗店镇徐河村还是个典型的“三无”贫困村。2020年,徐河村一跃成为我市美丽乡村拉练“探花”。短短5年,这个富水河畔的村子实现美丽“蝶变”。
“无集体资产、无基础设施、无主导产业,人们过去这样形容徐河村。”有着31年党龄的徐河村支部书记徐小应说,2015年村集体资产为零,贫困户42户128人。看着周围村子一个个变成远近闻名的标杆村、明星村,徐小应心里很不是滋味。
宁可苦干,不可苦等。2015年9月,根据村里平原多、水面多的特点,徐河村利用扶贫贷款、村土地补偿金和村干部垫资相结合的方式,筹资近100万元,流转了镇社会福利院奉阳碑渔场150亩,成立奉阳碑养殖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发展养鱼、养鸭、莲藕、蔬菜大棚四个产业,既能循环互补,又能减少风险。”徐小应说,鸭粪可以养鱼、肥田,田里的剩谷又可以当鸭饲料,形成产业循环。
2016年开始,合作社每年定点采购鸭苗,与供鸭公司签订采购回收合同,聘用村里养鸭能手进行养鸭护鸭,鸭子不愁养、不愁销,每年养鸭规模达1.2万只,为合作社带来近5万元的纯收入。“7月买进鸭苗,养4、5个月再销出去,每只利润有4到5块钱。”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国土分局副局长金志刚说。
同样一片水池还能种莲藕、养鱼。种植莲藕产量高,每亩达5000斤,但刚开始销售是个难题,卖给贩子每斤只有1块多钱。金志刚跑遍城区所有学校,向学校食堂稳定供应新鲜莲藕,价格直接翻番,目前莲藕种植每年为合作社带来13万元收入,成为该村主导产业。
在100亩鱼池旁边,是12个钢架结构大棚,贫困户陶红梅、徐长斌等4人正在大棚内为西瓜苗除草。“在合作社务工一天有130元收入,每年合作社分红1000元,我自己也搞了点小产业。”陶红梅一家3口人,丈夫郭杰斌患有残疾,今年疫情期间,郭杰斌在网上自学豆芽菜种植技术,准备申请扶贫贷款5万元发展产业。
村集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贫困户从中得实惠。徐河村2016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万元,2019年增至30万元。贫困户从合作社分红从2016年的300元跃升到2019年的1000元,为全市最高。同时合作社每年提供务工岗位15个左右,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2016年徐河村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该村贫困户全部脱贫。
青山碧水,白墙红瓦,曾经的贫困村如今变了模样。作为著名的“文科之乡”起源地,徐河村在打造美丽乡村过程中植入文化元素,修建奉阳碑广场、耕读轩、尚书亭等具有文艺气息的景点,宣传该村乡贤名人等事迹,让村民潜移默化中受到浸染、见贤思齐。
“1100多平米的村委会建起来了,新硬化的文化广场配备了10余套建设器材和石桌石凳凉亭,全村5个村民小组接通电信光缆。”徐小应说,“村干部和村民们共同劳动,把运来的鹅卵石用来砌埂,把各户人家杂乱的院子进行统一改造,村貌焕然一新。”
拿到市里奖励的100万元奖励资金后,徐河村全村发展干劲更足。“叫响‘文科之乡’文旅品牌,壮大现有产业,发展农家乐、采摘垂钓、农村旅游等方式为村民增收。”站在曲折的廊桥上,望着村子全景,徐小应正细细筹划。(杨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