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孙桥村在蓝天白云下婉约清新。湖面波光粼粼,岸边的枇杷树迎风摆动,植被郁郁葱葱,这里有着蜿蜒曲折的绿道,碧波荡漾的湖水,古朴典雅的长廊,简约大气的青松亭,吸引了不少游人前来游玩。
孙桥村位于孙桥集镇以北200米,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272户,1146人,版图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19亩,山林面积19000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近年来,该村以一组董家大湾为核心,重点围绕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培育等内容,打造出孙桥集镇“后花园”。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入佳境
步入孙桥村,路边有着三俩村民在打扫着落叶,再往里走,就会看见许多从附近来的游客在嬉戏玩耍。
“来这里感受真的蛮好,这里的空气、环境、居民的素质普遍都大有提高。我在京山住了几十年,还是更羡慕这里的农村生活。”游客陈女士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美丽的地方。
芳草茵茵、繁花似锦、鸟鸣声声,亭台楼阁倒影碧水中;古墙蜿蜒、小廊雅致、竹篱石径,农家屋舍掩映绿树丛。每走到一处,你在孙桥村都能发现不一样的美,就如写意的画卷。
与众不同的是,得益于村民自发的维护,这里不仅处处美,更是常常美。“我们在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和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积极落实长效管护机制。”孙桥村党支部书记张家祥说,“通过组建志愿者监管队伍,定期对农户房前屋后、公共卫生区域进行巡逻检查,让群众自觉维护好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垃圾分类更是孙桥村的特色,在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不同作用的垃圾桶。就在我们好奇村里怎么把垃圾分类做好的时候,董家湾74岁老人王来学给我们解答了这个疑惑。“我们现在已经成了习惯,把不同的垃圾分类,然后再由人把它运送到指定的位置。”老人告诉我们,厨房的垃圾他们会单独倒在指定垃圾桶,废纸、报纸、瓶子等就单独把它放着等待回收。
村民的自觉维护和素质提升,让这里现代文明与田园风光相互交融的美丽画卷,正应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声,在这片大地上铺展开来。
文化传承,培育乡村新文明
来孙桥村的人,无比感叹董家大湾的文化魅力,自然而然会被文化墙的“宽让”“贵德”“善良”几个大字所吸引,再搭配不同的武术动作,孙桥的武术之乡的气息扑面而来。
董湾曾经是武术之乡,该村的武林高手董兴祥乃晚清名人,以武术和医技著称于世。高超的医术流传至今,成为桥乡方圆几十里脍炙人口的佳话。后人在展牌上这样记载,“受先师之指教,为志为勇为民事;传后世之学者,作栋梁作楷模。”旨在弘扬董兴祥的武术精神,传承民间武术文化,让吾辈铭记历史,让先贤永远活在子孙后代心中。
在董家大湾,我们有幸遇见董兴祥的第三代子孙董朝山,他告诉我们:“爷爷武功高超,曾开馆授徒上百人,擅长医治跌打损伤,常常救治乡邻,轻财好施,贫困百姓上门医治他分文不收,天门、应城、钟祥、京山周边慕名而来的人络绎不绝。”
在文化墙旁边,还有一处故事墙吸人眼球。走近看,便可以看到郝敬的故事。他是明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思想家,撰写《九经注解》116卷,为我国重要经学著作,被后人敬称为“郝夫子”。
再往里走,便可看见听雨轩文化长廊,此处既是游人工作间隙休闲的好场所,亦是教育后代处世为人、修身养性的理想之地,与郝敬、董兴祥等名人事迹相得益彰。村民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身养性,滋养心灵,传承着文化,培育乡村新文明。
三产融合,填满农民“钱袋子”
环境美了,收入也不能落后。“我们村利用桥米原产地优势,发展桥米种植2800亩,带动全村贫困户16户30人增收脱贫。我们还依托森宝园艺发展对节白蜡产业,通过培育、加工、务工等方式带动78人就业增收。”张家祥介绍道。
孙桥村人李小海今年36岁,是园艺界有口皆碑的红人。一手为树木修剪造型的好本事,为他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经过七年的市场调查和对节白蜡造型艺术的学习,李小海从2009年开始尝试零星栽植对节白蜡,积少成多,打造自己的园子。
如今李小海已有10多亩对节白蜡园,株株都是精品。并且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李德松等10多户农户加入到从事对节白蜡培育、造型和美化行业。人多地少的孙桥村,处处绿意盎然,经济效益比传统种植有显著提高。
从“环境美”迈向了“发展美”,从“形态美”迈向了“制度美”,从“风景美”迈向了“风尚美”。但是,孙桥村美丽并不止步于此,“下一步,我们村将以董家大湾四组为中心,再次进行提档升级,在环境整治方面进行美化亮化,在产业方面进行一致规划,依靠对节白蜡、采摘旅游、农家乐,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张家祥对未来充满信心。
(全媒体记者郭树莉 通讯员唐仁珍)
记者手记
胜日寻芳孙桥村,无边光景一时新。如诗如画,干净整洁;袅袅炊烟,和谐安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这些渐次展开的画卷,它凝聚着夏日独特的风景,记录着欢乐的故事,牵引着人们记住乡愁味道,留住幸福根脉。如果你厌倦了城市的车水马龙,可以在这里稍作休整,看它的阴雨绵绵,看它的艳阳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