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的山村,空气里夹杂着泥土和青草的芳香。沿着滶河逐波而行,银杏树在阳光照射下斑驳闪烁,一片生机,犹如诉说着杨集村的欢喜和故事。
小蜜蜂里的经济学
走在滶河风情园,银杏树的绿叶别具一格,叶片上布满了皱褶,立起来看像把扇子,倒过来看又像条裙摆。银杏树下,整齐摆放的小箱子,在绿叶的掩映下,若隐若现,犹如隐藏着的神秘宝藏。这是甜蜜的加工厂——蜂箱。
小小蜂箱,蕴含着杨集村的“经济学”。可别小瞧了它们,这是村民的致富之箱——采蜜园的共享蜂箱。
百花丛中蜜蜂忙,酿出芬芳醇厚百花蜜。“共享采蜜园的蜂种主要为中华蜂,它是以杂木树为主的森林群落主要传粉昆虫。”杨集村支书刘学兵津津乐道,这些小箱子可是他眼里的宝贝,“中华蜂具有利用零星蜜源植物、采集力强、利用率较高、采蜜期长及适应性、抗螨抗病能力强等优点,非常适合在杨集这样的山区饲养。”
共享蜂箱的认购流程很简单。认购后,蜂箱会写上认购者的名字。“即使蜂箱产蜜量时多时少,但因蜂蜜纯天然又无公害,所以我们也愿意共享风险。”其中一位认购者张女士说到。
而在杨集村共享采蜜园,这样的蜂箱共设置了150个。每箱平均产蜜量约20斤,一年只收割一次。目前为止,已认购蜂箱约60个,认购率达40%。
更令人欣慰的是,在共享采蜜园的带动下,杨集村18户贫困户中,有14户都养殖了中华蜂,并且收益可观。小蜜蜂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户致富增收,甜蜜产业实现了杨集村人的致富梦想。
小香菇里的脱贫经
一排排罗列整齐的香菇架子上,摆满了密密麻麻的菌棒,这是勤劳的杨集村民靠自己的双手,一支一架支起的香菇大棚。
项立华是杨集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风湿病。爱人也因先天性心脏病,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夫妻两人干不了重体力活,家里主要经济收入就是袋料香菇。小香菇成了他们家庭的“致富伞”。
“以前,家里条件不好,生活都很困难。现在,通过村里的帮助,我自己种植了1000筒袋料香菇,每年多了近万元的收益,生活好了很多呀。”项立华高兴地说。
“凡是有意愿种植袋料香菇的贫困户,都可以向村里申报,村里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产业奖补。”刘学兵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一筒袋料香菇的成本为5元,产业奖补3元,贫困户自己仅需出资2元。而一筒袋料香菇能产生12元的经济收益,假如种植1500筒袋料香菇,这样算下来,就可以产生15000元纯收益。”
袋料香菇种植,每年分为春秋两季,劳动力投入相对较小。全村现有建档立卡18户贫困户中,有5户在发展袋料香菇种植。2019年,全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4930元。就这样,小小香菇棚里,娓娓讲述着杨集村贫困户的“脱贫经”。
而作为全镇8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的杨集村,也借助着中蜂养殖、袋料香菇、银杏采叶圃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村集体收入攀升至12万元,顺利实现了“村出列、户脱贫”目标。
滶河岸边的新希望
汩汩流淌的滶河水,发源于镇东南的山冲,因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为少见的曲折向西北流。悠悠水带,依河而居,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杨集村人。这“逆流而上”浪波,也带着杨集村逆势向前。
如今,杨集村再不是那深山里不知名的小穷村。以滶河风情园为载体的农文旅产业园,把杨集村华丽的呈现给更多的市民。围绕着“绿色、人文、田园、休闲”的发展理念,这里,正着力打造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田园休闲旅游综合体。
按照既定规划,今年村里将完成二期休闲采摘园、特色花卉苗木基地、户外烧烤体验区、农事体验园建设,与特色民俗、特色农庄、杨集古八景、水韵广场、文化长廊、亲子林、共享采蜜园、稻田公园一体化运营,打造集山水观光、农耕体验、民俗展示和乡愁记忆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链。
为了帮村民们“鼓劲试水”,刘学兵带头利用自家闲置房屋,开起了一家农家菜馆。一开业就迎来了第一波超旺人气。刘学兵还“折腾了”一个户外烧烤体验区,希望让城里的市民零距离体验这满村的自然气息,当然,也成为其收入来源之一。
“今年受疫情影响,出省游玩不太方便。比起外出远行,到周边美丽乡村吸氧休闲,也是不错的选择。在这里,可以赏美景、拍美照、约烧烤,享受一下亲子时光,体验别具特色的乡韵味道。”游客李女士已经是第二次来杨集村过周末了。
谈起村里的未来,刘学兵告诉我们,“二期休闲采摘园主要种植树莓、红枣和葡萄等品种,规划面积约20亩。”他相信,休闲采摘园的建成,将为杨集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全媒体记者邹晓曼 通讯员王惠瑶)
记者手记
好山好水好生态,金山银山自然来。杨集村依托绿水青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致富增收。加之,近几年来,乡村游成为时尚新选择,美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游客的到来,又点亮了美丽经济的灯塔,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