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位于大洪山区的京山市绿林镇祁家村,苍山青翠,生机勃勃。
高坡峡谷间,一片绿意中红花点点,随风摇曳。周启富小心翼翼拨开绿叶,用铲子挖出一株重楼,抖开泥土,露出褐色根茎。“晒干后,一斤可卖三四百元,这可是我们的‘脱贫良药’,专治祁家村的‘穷病’。”周启富将根茎切下装进背篓,重楼苗则重新埋进土里。
重楼,又名“七叶一枝花”,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功效,是云南白药的主要原材料。从一根草到一片宝,祁家村正依靠重楼治穷病、断穷根。
资源耗尽,“首富村”重返贫困
绿林镇是京山最偏远的乡镇,而祁家村是全镇最偏远的村。
沿着破损严重的公路,汽车只能开到二三十公里的时速。经历近一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停在了一条颇为“阔气”的街道上。街道两旁,马赛克饰面的房屋饱经沧桑,依稀显露出昔日的繁荣。
“再往前走几公里,就是随州三里岗,全国有名的香菇大镇。”祁家村村委会主任孟开武无奈地说,村里这条街道,就是曾繁荣一时的香菇交易市场。
靠山吃山。祁家村只有1000多人,山场面积却超过4万亩,满山树木是最大的财富。上世纪90年代,祁家村开始发展椴木香菇,家家户户上山砍树,祁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椴木香菇专业村。
“尤其是1994年,椴木香菇价格飙涨,精品香菇价格涨到了每斤150元。”孟开武说,当时村里98%的农户都种椴木香菇,每户收入达3万至5万元。“祁家村成了京山‘首富村’。”
可惜好景不长。1997年,香菇价格下跌到每斤20元左右。更为关键的是,曾经漫山遍野的栎树资源逐渐枯竭,椴木香菇没有原料,生产无以为继。森林覆盖率95%的祁家村,荒山秃岭多了起来。“远处看山,像矮了一截。”孟开武说。
香菇收入锐减,兴旺一时的交易市场重归沉寂,越来越多的村民外出打工。尽管后来村里发展了袋料香菇,但由于不成规模,始终难成气候。
2010年后,昔日的“首富村”重返贫困。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0户、389人,占全村的三分之一左右。
由挖改种,苦药对症治“穷病”
重楼,让祁家村再次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在祁家村,重楼曾被看作能驱蛇治伤的野草。“有时候用重楼根茎切片泡酒,或者用来擦洗伤口,治疗蚊虫叮咬。”孟开武说。
重楼价值的再发现,事出偶然。
2012年,祁家村村民宁宗朝听说随州、襄阳等地收购重楼。他将野生重楼晒干后,卖给了上门的药材贩子,一斤卖了17元。
山上的野草还能卖钱?宁宗朝和几名村民到外地药材市场打听行情,这才发现,市场上重楼每斤价格高达160元。
消息传回,山村顿时炸了锅。有的村民开始行动,上山挖野生重楼,一个星期赚了1500元。
上山挖重楼,现挖现卖,来钱快;种植重楼,费时费工,三年后才能见效益。“好了伤疤,不能忘了疼。”孟开武召集村民开会,椴木香菇的教训历历在目,不能再走涸泽而渔、无序开发的老路。
2014年起,祁家村确定了生产原则:由挖改种。村民上山挖来野生重楼做种苗,种植在自家山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人种天养。三年后,挖老根留新根,实现分株繁殖,确保永续利用。
“我家种重楼,是被孟开武骂出来的。”贫困户令德国说。当时,他拿着山上挖来的重楼准备去卖钱,却被孟开武拦住。“重楼挖光了咋办?你一无本钱二无技术,抓住种重楼的机会才能脱贫。”孟开武拽着他就往家走,数落得令德国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在孟开武的指导下,令德国将挖回来的重楼种到屋后树林里。现在,他种植重楼10多亩,价值约20万元。“他现在见到我就拉我喝酒。”孟开武一脸高兴。
共建“绿色银行”,贫困户全部脱贫
2013年以来,重楼价格虽时有波动,但基本稳定在每斤300元左右。
认准了重楼这个脱贫产业,如何让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孟开武想了不少法子。
祁家村整合扶贫资金38万元,成立重楼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76户贫困户参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统一育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收益按股分红。
在合作社的协调下,祁家村为7户贫困户调整自留山林地40余亩,让他们就近种植,方便照看管理。
村里还引入扶贫产业奖补政策,贫困户新增重楼种植面积的,每户奖励5000元。如今,重楼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达到110户,其中贫困户94户。
“重楼虽苦,但能治穷病、断穷根。”眺望群山,孟开武把再次脱贫的希望依然寄托在山林。除了重楼,祁家村还有黄精、苍术、白芨等中药材资源。“山场就是‘聚宝盆’。”孟开武说,祁家村正在山上建设“绿色银行”,让重楼等中药材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富民产业。
今年,祁家村重楼种植面积已达330亩,评估收入达到400万元。“家家种药材,户户栽重楼”,120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甘勇 戴辉 通讯员 廖作祥 王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