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雁门口镇郑岭村易地扶贫搬迁点,一排整齐的白房子格外清新,房前屋后种植着花花草草、蔬菜瓜果。
其中一栋,就是郑励儿家的。连着屋子旁边,还有一个档口,是村里特意给他留出来的电器修理坊。时下正值秋播秋种,郑励儿正忙着给村民的电机水泵进行维修,双手麻利地旋转着丝线,半小时不到就修好了物件。
今年42岁的郑励儿因视力残疾无劳动能力,与年老体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日子艰难,2014年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然而这个“名头”却让郑励儿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暗暗下定决心:“尽管眼睛有问题,但我的双手还能劳动,真的不愿当贫困户,一定要努力脱贫!”
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郑励儿得到了一个学习电器修理技术的机会。他辗转来到京山,一头扎进了电器修理的课堂实践中。电器修理是个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但他学得十分刻苦。
“这是我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啊,再苦我也要坚持下来!”学习过程中,郑励儿吃了不少苦头,不仅付出了比正常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因为眼睛看不清经常伤到手,几个课程下来手指上都是伤痕。然而,功夫不负有心人,郑励儿最终熟练掌握了电器维修技术。
很快,郑励儿通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扶,贷到了三年免息政策贷款5万元,“自立门户”开起了电器修理门店,当年就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创收3万元。
后来,镇里走访了解到郑励儿电机修理店位置偏、门面小,经研究后又利用产业奖补资金为其在郑岭安置点找到了新门面,并制作了广告牌,扩大生意量。
两年后,郑励儿就如期还清了全部银行贷款。这脱贫致富的第一步,郑励儿虽迈得艰辛,但终究看到了希望。
以前的郑励儿借住哥哥家,无固定住所,虽哥哥十分照顾,但仍有不便,他打心底里渴望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2017年,郑岭村新建易地搬迁房,郑励儿也是受益者之一,享受政策分配到一套50平米的新房。
铝合金窗户让房间十分敞亮,郑励儿心中脱贫的希望也变得十分敞亮。“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圆了自己的新房梦。”当扶贫干部把新房子的钥匙交给郑励儿时,他激动得眼眶湿润。
新房新铺子,郑励儿的生活安定了下来。这时村“两委”和工作队开始操心起这位“大龄单身汉”的家庭问题。通过牵线,郑励儿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性格得到了邹艳艳的认可,两人喜结连理。
如今,询问起郑励儿的脱贫经,他笑着说自己也是拿三份“工资”的人。原来郑励儿将家中的10亩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京和米业。另外,村里建了两座50千瓦光伏电站,贫困户享受80%利益分红。加上日常电器修理收入,郑励儿每年“工资”稳定达到3万元,很快就脱了贫!
在邹艳艳眼里,丈夫“郑励儿”虽然曾是贫困户,但心里却一点也不贫困,她愿意跟着这样勤劳肯干的人一起同甘共苦过日子。(全媒体记者 余琴)
记者手记:
“扶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这句话在郑励儿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回望脱贫路,虽艰辛,却温暖,不仅有自己的勤勤恳恳,也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引导和大力帮助。
还有很多像郑励儿这样的人,他们虽被认定为贫困户,但不愿“等、靠、要”,决心稳扎稳打,用心做人、做事,用勤劳脱贫致富,让一贫如洗的状况成为历史,从而步入脱贫致富新时代。
其他贫困户也应像郑励儿一样积极行动起来,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荣辱观,苦干实干,在脱贫致富的路上发挥自身主动性,发展自己的产业,用稳定的经济收入开启人生的新篇章。
展望未来,无数“郑励儿”们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把眼前的日子越过越好,创造这属于自己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