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zb.jrjingshan.com/Img/2020/11/pc20201123424f5a085c5c4909a2c373e619769c50.jpg
“这是今年最后一茬半夏了,目前的市场行情还挺好,预计毛收入大概在60万元左右。”11月12日,永漋镇上陈桥村村民刘清华看着眼前
http://b.jrjingshan.com/content/2020-11/20/009873.html

等待处理…

泥土地里“折腾”出脱贫经

——记永漋镇上陈桥村半夏产业带头人刘清华

2020/11/23

“这是今年最后一茬半夏了,目前的市场行情还挺好,预计毛收入大概在60万元左右。”11月12日,永漋镇上陈桥村村民刘清华看着眼前广袤的田野,喜出望外地对记者说道。

眼前的这位硬朗的汉子,皮肤黝黑而不失坚毅。82年出生的他,从与半夏结缘开始,就扎根于这片土地,任凭泥土把他双手磨得粗糙。尽管一路坎坷,刘清华靠着那一股子闯劲和韧劲,从一无所有的贫困户,成为村里乃至全镇半夏种植产业的带头人。

正是半夏采摘季,田间地头处处能看见村民们忙碌的身影。一些村民围着田埂排排坐,用锄头刨土采挖半夏,旁边几位村民则用手颠着簸箕,撇去新鲜的泥土。“别看半夏其貌不扬,这可是‘金疙瘩’,种植半夏不需要太大的体力劳动,而且经济效益较高,是一项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刘清华解释道。

“合作社已经流转1700多亩土地,每亩可产出1000公斤鲜半夏,通过初加工,根据品质不同可卖40-90元每公斤不等的价钱。”刘清华是上陈桥村红星荆半夏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合作社的“技术担当”。随着半夏种植的发展,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了合作社的“大家庭”来。现在合作社共聘用了284名社员,辐射带动了下陈桥、樊家巷、红光、绿化等10多个周边村的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要知道这样一个产业带头人,早年间还是个对半夏一窍不通的小白。2012年之前,刘清华在浙江台州的一家机械加工厂做技工,工作量大收入也不高。正是而立之年的他希望靠自己实现改变。2012年,他辞职回乡,找亲戚朋友借款近10万元,利用家里7亩闲置土地种起了半夏,希望能闯出一番成绩。

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会有差距。仅仅在花盆里试种过半夏的刘清华,在“田里的学问”面前栽了跟头。由于缺乏技术指导,种植的头一年,刘清华的半夏田里亩产只有700多斤,仅是村里其他种植大户正常产出的三分之一。不服输的刘清华心里恨得直痒痒,暗自下定决心要解决半夏种植的难题。

那一年,刘清华几乎走遍了周边所有的种植大户。他不怕麻烦反复多次前往荆州、天门、沙洋等地学习技术。有时就蹲守在村里经验丰富的种植户田里请教,日复一日的坚持和专研,让刘清华渐渐成长为一名半夏种植高手。

“前5年基本没什么收入,还借了不少外债。我赌上了一切,但我坚信一定会成功。”当时为了贴补家用,刘清华的父母、妻子都在外打工。田里没人帮忙打理,所有的事都得亲力亲为,但刘清华骨子里的韧劲支持着他始终不放弃。

可是一次意外却浇灭了他的希望。2014年,刘清华在一次搬运备种物资时腰部受伤。受伤后的刘清华无法下地干活,又赶上接连两年的旱涝灾害,他倾力托付的半夏田减产严重。创业失败的刘清华背负起外债的压力,生活也变得很是艰难。

那一年,刘清华成为上陈桥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让这位执着的年轻人既感到温暖也感到压力,“我不想一直当贫困户。”2017年,在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刘清华争取到10万元的小额扶贫贷款。

一心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生活的刘清华,又开始了泥土地里的“折腾。通过流转土地,刘清华将半夏扩种至18亩,在他精心培育和呵护下,当年获利20余万元,成功脱去“贫困”帽子。

脱贫后的刘清华不忘村里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他放弃了易地搬迁住房指标,并成立了金铧家庭农场,利用流转土地吸纳贫困户务工,每年拿出20%收益用于分红。一步一个脚印,刘清华的半夏种植扩展至40亩,成为了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

而如今,爱折腾的刘清华又有了新的目标。“由于半夏生长会消耗很多土壤养分,若是连续播种,营养成分不足,容易导致减产,因此要改种其他作物来养土。”疫情期间,刘清华利用自己的40亩土地种起了冬瓜。对于未来,他依然信心满满。(全媒体记者 陈磊)

记者手记 :

始终不弃的坚守,终换得刘清华守得花开见月明的好日子。事实证明,脱贫致富“扶智”和“扶志”是根本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持之以恒,勤勤恳恳才是踏上脱贫之路的安全保障,如果心存“倦怠”“懒惰”,想一劳永逸,并将再次落入贫困的深渊。

因此要想脱贫,过上幸福日子,就要摒弃“等、靠、要”消极思想,多学习、多实践、多探索、多反思,用心做人,勤恳做事,用实际行动与贫困窘迫的日子说“拜拜”。

上篇:没有了
下篇:三阳“舞”出农村文明新风尚
分享到

© 2019 今日京山
ICP备:鄂ICP备16000180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