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可今年30岁的宋河小伙张鸣却说,那是“老黄历”,他可是时人栽树,时人“乘凉”。
张鸣说的一点儿也不假。
3月9日上午,雨后新晴,春风和煦。在宋河镇四股泉村朱洪岭社区一组的小寨洼,年轻的张鸣正在专心致志地植树。
放眼望去,虽是初春,但小寨洼却满目葱茏,生机勃勃。谁能想到,这100多亩荒地,短短四年时间,在张鸣手中,就变成了“绿色银行”。
“前几天,有位武汉的老板看到我这几年栽下的4万多株树苗,说花100万买下来。我细算了一下,没卖。”看着这满山的新绿,张鸣眉开眼笑地说。
谈起栽树,张鸣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2016年底,张鸣回家过春节。父亲张志兵告诉他,2003年张志兵栽下的6亩多近700株银杏树,一次性卖了20万元。
看着父亲得意洋洋的样子,精明的张鸣悄悄在心里算了一笔账:6亩多荒地,14年时间,20万元收益,每亩地创造了近3万元的价值,相当于每亩地每年获得2000元的收入。“就是旱涝保收的河水田,也没这么高的效益。看来,要想富、多栽树不是一句空话,绿水青山确实是金山银山。”从那一刻起,张鸣决定,不再出去打工,就在家栽树。他坚信,外出务工和在家栽树,会一样的挣钱。
从2017年开始,在取得林业部门的批准并办理好相关手续后,他开始将自家只长茅草、荆棘的次生林和灌木丛进行改造,栽植对节白蜡幼苗。
放着深圳每个月七八千元的薪水不要,偏要在“天高皇帝远”的孤山野洼植树,面对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的不解,张鸣看准了目标,义无反顾。
请挖机开挖坡地,外出采购树苗,没日没夜栽下,秋冬两季除草除杂,为新苗施肥……张鸣干得津津有味。一份汗水一分收获,从2018年开始,他每年都栽下30亩近万株的对节苗。
2020年初春,疫情爆发。居家隔离期间,张鸣也没闲着。他带着父母和新婚的妻子一起在基地栽树。这一年,他们一家栽了1万多株。
春天栽树,夏秋除杂、培管、施肥,张鸣把全部的希望交给了土地和树苗。“人不哄树,树不哄人,每年光施用复合肥,就得100多袋;除杂、除草的工钱每年都得1万多。”张鸣说。4年下来,30岁的小伙在朱洪岭小寨洼栽下对节白蜡、皂荚、三角枫等苗木4万多株。
为了节约成本,张鸣没少花心思。每年开春,他总要从其他农户手中,买下一年生几寸长的幼苗,移植在自家的苗圃里。在他的精心管理下,这些苗木生长很快,当年就长到1米左右,第二年开春就能移栽定植或者出售。此外,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每年帮育苗户将幼苗销往武汉、广水等外地市场。
张鸣算了一笔账,目前他采取密植的办法栽下的4万多株树,大的已经长到5公分,再过两三年,长到8到10公分时,按最保守的估计,每株80到100元,总价值不会低于300万。
“我还想流转土地,或者与农户进行合作开发,将没有经济效益的次生林进行改造,多栽树,栽好树,让荒山荒坡早日发挥经济效益,助力农家增收、乡村振兴。”谈到未来,年轻的张鸣信心勃勃地说。
(陈红革 龚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