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山公安部门公开通报一例网络电诈案件,永漋镇一居民章某因在手机上下载“平安信贷”APP办理贷款业务,先后向指定账户转账5笔资金,8.5万元血汗钱被骗了精光,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网络电信诈骗案件时有发生,离我们并不遥远。其犯案手法快,资金流向杂,破案难度高,往往会给受害人造成难以挽回的经济损失。电诈案件为何频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民个人信息遭到泄露,成为不法分子加害他人的工具。另一方面是公民个人太轻信他人,安全防范意识淡薄。这里既有客观因素在“推波助澜”,更甚的还是主观因素在“助纣为虐”。
面对层出不穷的电信诈骗案件,事后打击固然重要,事前防范更不容忽视。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构筑起坚固的反诈防线,才能让诈骗分子无处下手。
首先,政府层面要积极作为。要从源头上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不受侵犯,守好第一道防线。在技术上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加密保护,进一步规范APP客户端、运营商和有关行业经营行为,坚决堵住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漏洞。
同时,要重拳出击,加大对泄露公民个人信息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铲除犯罪的温床。要下好先手棋,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大对网络电信诈骗情报的监测和分析,提前预警。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充分利用宣传标语、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手段,广泛宣传反电诈知识,通过以案示警,切实提高公民个人安全防范意识。
其次,公民个人要提高警惕。要始终牢记,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QQ、微信等社交软件在线制作笔录。在接到疑似诈骗电话时,做到不贪、不听、不信、不转账,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为最大限度地减小犯罪分子加害他人的机会,有必要在第一时间果断报警。(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