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为什么喜欢到这家做窝?”说明采访意图后,曹武镇源泉村支书袁俊先向记者提了问。
顺着袁俊的问题,采访也调整了思路。就在这“不按计划”的问答间,我们看到带着“乡土味”的话语里,关于振兴源泉的“现代化”思考。
“村集体经济发展要靠工业。”袁俊和源泉村想走的是一条“以工养农”的路子。
9家合作社、4家企业,源泉村这些年工农结合攒下的“家业”,让袁俊有底气“大胆地往前闯”。
“市里有大工业园,我们村也有小工业园。”袁俊自豪地带我们参观。闲置的粮站被改造成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再次发挥价值。
租赁第一间仓库的米厂,窗外便是稻田,全村产粮一半以上得以就地加工。紧挨着的烘干厂设计产能日烘120吨,米厂和村民都可安心存粮。
西侧厂房正在装修中,即将进驻的生物肥厂7月即可投产。最里间的蛋托厂,让22位务工村民每月增收2000元。
4家企业规模不大,袁俊却格外重视。坐收租金积攒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更是他“以工养农”的试验田。
并不起眼的厂房和生产线,确实让我们对“粮站园区”的效用心生疑虑。直到村民郭巧新在采访镜头前谈笑,我们逐渐认同袁俊的想法,“乡村振兴不求高大上,但求真善美”。
没有事先“安排”,58岁农村妇女毫不作假的笑声,就是对“家门口”企业的真实好评。
工厂化管理模式被袁俊植入源泉村的农业发展。9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整村流转土地4700亩,按照“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经营。
调整分散的养殖项目,沿源泉河两岸连片养殖生态鳖,第一年即实现盈利。从小棚到联栋大棚,大棚果蔬也成为源泉村的特色名片。
水涨船高风声起。奔着“全国文明村”的名气,外加20个“现成”的大棚,华农研究生王浩选择到源泉村创业。试种的薄皮辣椒,第一批货就在武汉四季美市场一售而空。
信心满满的王浩下一步打算拓展种植品种,而乐见其成的袁俊下一步筹划再建创业基地,“建平台,引人才,前三年低价收租,之后村级入股实现共赢。”
“燕子为什么来?”“当然是环境好。”袁俊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在他眼里,村“两委”要做的,就是当好市场主体的“店小二”。
田间地头皆是娓娓道来的创业故事,本来好奇今日采访缘何如此顺利?原来是日久见人心的服务赢得了市场主体的信赖。
夕阳西斜,养老院门口几位热情的大爷朝我们挥手。村里免费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堂食。村子发展好不好,他们心底最明白。
其实,袁俊正酝酿着一场更“前卫”的试验,那是关于“村企共建”的故事,我们下次再叙。(丁欣 晏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