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村子没有人比魏汉林更熟悉它们。
禾场上,一边停放着一台锈迹斑斑的收割机。14年前,魏汉林和亲戚合伙,用五万块钱购回。
另一边,是一台体型更大的家伙,沃得锐龙跨区增强版,配备112马力发动机,动力强劲,灵活高效,是魏汉林今年花费10万元新购入的收割机。
稻田里的辛劳让收割机沾满了灰尘,轮胎缝里还夹杂着一些稻粒。和紧挨着的魏汉林家的越野车比起来,显得逊色老土,却丝毫不减魏汉林对他们的珍视,这可是他们家小康路上的“先锋车”。
堂屋里,忙碌归来的魏汉林坐在小板凳上休息,刚跟在福建工作的儿子通完电话,正翻着看手机里出生20多天的外孙女的照片。
电视机里听来的改变
凌晨6点,魏汉林家的厨房已经传出香味,妻子为他准备了一大碗炒饭。就着盐菜,魏汉林三口五口下肚,带上女儿特地为他网购的防晒装备出门。
收割机驶出村子,一阵突突突声惊扰起屋前的小狗,汪汪叫了几声。
今天魏汉林的工作地在叶家大湾。他熟练地驾驶着收割机来回穿梭在稻田间,一排排挺立着的稻子连杆带穗被一并“吸入囊中”,收割机卷起的秸秆碎屑迎面扑来,很是刺脸。但泛起的稻香却让一旁等待的稻田主很是欣慰。
不到半小时,一整块地收割完成。随后,他将农机缓缓开到路边,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的稻谷从出粮口倾泻进车厢里,稻田主便麻溜的将粮食拖回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连续工作了4个多小时。魏汉林停下来歇口气,“没办法,大家都等着呢!”他擦了一把汗说,抢收的时候,一直要干到晚上9点多才能收工,甚至更晚。
“但比以前可是好太多了。”魏汉林感慨,“现在只是忙,那会是真累。”魏汉林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为生。
十几岁时便开始帮家里务农,插秧、打药、收割全靠弯腰低头,那种辛勤的劳苦深深地刻在魏汉林的记忆里,“我从小就爱折腾,不爱按框框办事,每次干活的时候就总想有没有可能改变。”
田间的劳作年复一年,直到偶然有一天,魏汉林从电视里听到了关于国家农机补贴的新闻,“我记得那是2004年,当时一下子就像是找到了新路,兴奋的很。”
“国家有好政策,我当然得大胆试。”魏汉林以前就在电视里看过农田里的农机,对那种机械化作业印象深刻。
2005年,魏汉林拿出全部积蓄,又东借西凑,花4万多元购买了第一辆旋耕机,“当年就挣了4万多,把借的钱还了。”魏汉林说,“那时候4万块可不少呢,起初质疑我的亲友和村民都服了气。”
尝到甜头的魏汉林一鼓作气,2008年,魏汉林和亲戚一起购买了一台收割机。
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梦想在魏汉林这十几年里变成了现实。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