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方便了,手机一扫,问题就解决了。”近日,家住棉纺厂生活区的张大妈逢人就夸道。
前些天,她通过扫码,线上反映了外墙瓷砖脱落问题。没想到,社区立马就安排师傅过来维修了。
“码”上议,议出了居民“好声音”,议出了小区治理的新路子。
作为省级“共同缔造”示范点,棉纺厂生活区创新治理方式,紧紧围绕“五共”理念,引导党员带头上,群众跟着上,把党员群众牢牢系在一起,让群众当治理的“主角”,小区“换新装”,迎来“逆生长”。
从“三不管”到“有人管”
棉纺厂生活区隶属于马家塝社区,建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自棉纺厂改制后,“爹”不疼,“娘”不爱,成了“三无小区”。目前共有8栋居民楼,371户1200人居住于此。
小区的事,没人管;小区的人,愁眉苦脸。
出行不方便。道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年轻人谈朋友,一说棉纺厂,就摆摆手,‘不去不去’!”
居住不安全。没物防,也没人防,啥人都能进,贴广告的,收破烂的,偷东西的,挡也挡不住,防也防不着。
没人管,年轻人搬走了,老年人将就着住。
怎么办?“实施‘红纽带’工程,用‘红色力量’满足‘民之所需’。”小区党小组负责人万巨英介绍,以社区“大党委”为核心,完善“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实现社区、网格、小区、楼栋之间紧密联动,一呼有应,有呼必应。
据介绍,自共同缔造开展以来,大党委成员单位、街道党工委、包联社区干部和社区“两委”成员多次深入棉纺厂生活区,听意见、共探讨、拟方案,昔日无人问津的老旧小区就此蝶变。
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居民有了“主心骨”;两家党员中心户挂牌亮相,社区与居民之间“拧成了一股绳”;推选出8名楼栋长,公共区域环境卫生有了保障。此外,共享广场、共享超市、共享理发店、四点半共享书吧一一建成并投入使用。
“要不是他们帮忙,我们根本做不了。”业委会委员们不禁感叹道。
从“旁观者”到“主人翁”
“大管家”有了,管啥谁定呢?
“群众的事儿,要问群众。”万巨英乐呵道。
去年6月,小区居民会议,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吵”开了。
“要建一个广场,买一些健身器材,方便大家锻炼。”退休大妈向其梅率先提议。
“小区的路也要平整一下,划好停车位。”罗运枝紧跟其后。
“小区咋能没门防呢,进进出出,多不安全。”郝全平补充道。
“对对对,早该装门防啦。”其他居民附和道。
……
凡事有个轻重缓急。经大家商量,装门防、设安保纳入议事日程中。资金哪里来?社区上报街道,并与旧改办协商,财政可补贴八成,剩下的二成自筹。
群里告知书一发,大伙儿立即响应,“李德洋,50元;黄爱兵,50元;李艳青,50元;……”短短几天功夫,3万余元筹资到账。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居民里有“热心肠”的,主动加入到施工队伍里,平整土地,参与环境维护。
人心齐,泰山移。6月筹备,8月完工,一座简易门卫用房、人车两用大门门禁落地而成。
70多岁的老党员艾学才,小区里的老居民,看到生活环境大变样,高兴得合不拢嘴,每天出去转悠,总会随身携带一个垃圾袋,看见垃圾,随时捡起丢袋里。“老伴儿也双手赞同,我们年纪大了,能为小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骄傲。”
“小区是我家,管理靠大家。”万巨英说,通过召开居民会议,将居民“请进来”,陪居民“坐下来”,让居民“讲出来”,真正地接地气、通下情,让居民们站在了“C位”,当起了“主角”。
从“有的住”到“住得好”
漫步棉纺厂小区,“共享”之风劲吹。
小学生田少辉放学后,到了小区,没进家门,径直去了四点半共享书吧,和小伙伴们写作业、看课外书,其乐融融。
“多亏有书吧,不然我们都没地方去。”田少辉父母在乡镇上班,早出晚归,没人管他,共享书吧就成了田少辉的暂留地,安全又温馨。
除了共享书吧外,小区里的共享理发店、共享超市、共享商店,也颇引人注目。
小区居民田昌秀去共享超市买了一袋挂面,拿了一瓶酱油,居然没花一分钱。一问才明白:积分兑换。
在今年第一季度积分制评比中,田昌秀因为积极议事、参与活动,获得了500积分,小区里排名第六。
“积分相当于现金。拿上积分券,店里买东西,免费。”万巨英说。
每至傍晚时分,小区里的共享广场,便热闹起来了。大爷大妈们,还有周边小区的居民们,三两成群,不约而同来到广场,唠嗑的唠嗑,健身的健身,甭提多高兴了。
“以前没建广场,我们要走很远的路,去公园散步;现在家门口就能锻炼,真方便。”大家纷纷表示。
小区的便民服务代办点,也深受好评。小区里老人多,养老金年审认证,要去大厅办理,老折腾。有了代办点,不出小区门,就办好了。
全新铺装的柏油路、匠心打造的绿化带、粉刷一新的外立面……放眼望去,满满的新小区既视感。万巨英说,“唯一遗憾的是还没有物业,下一步打算引进物业,为居民提供专业化、贴心化的服务。”(全媒体记者 石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