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红纽带”党建工程,以红色党建为纽带,打破区域、层级、行业限制,把不同系统、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党组织在一个治理单元内有效联接起来,把不同身份、不同职业的党员在一个治理体系内有力联结起来,推动组织融合、资源整合、力量聚合,构建组织网、共治网、服务网,锻造价值链、产业链。
党建枢纽让基层党组织“一呼百应”
新市街道四岭村是典型的“城郊村”,也是鄢河片区的“中心村”,“红纽带·大片区”连片治理模式正起源于此。
“以前村与村之间发展不平衡、资源不共享,都在‘单打独斗’,现在实施‘红纽带’党建工程,与周边6个村党组织共同组建‘片区大党总支’,以党建引领推动资源集约、抱团发展,实现组织联建、矛盾联调、治理联动、发展联合、文明联创,党组织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四岭村党支部书记李慧军说。
一呼百应从何说起?在大党总支的号召下,鄢河片区建立了警务中心,成立了治安巡逻队,招募志愿者时,辖区企业家、律师、民警、乡贤、党员、村民纷纷踊跃报名,志愿者挤满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
“组织有号召,我们有行动!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必须首当其冲为鄢河片区的平安建设出一份力。”有着25年党龄的巡逻队队员李青松说。
据村民反映,巡逻队成立以来,每天都能看到志愿者胸戴党徽,活跃在片区重要部位和敏感地段,积极开展反诈宣传、交通劝导、矛盾调解、困难帮扶等工作,鄢河片区治安巡逻队逐渐成为一道靓丽的“红色风景”。
京山在城市、农村、园区全覆盖建立了社区大党委、片区大党总支、园区联合党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让“一呼百应”成为基层治理的“主旋律”。
党员示范让群众争当治理“主角”
“村里有几口堰塘死水一团,不干净也不安全,能不能改造一下?”
“还有臭水沟,也要一起处理一下……”
这是雁门口镇田家门楼村马家湖旁村民“林下议事”的火热景象。近年来,该村34名党员包组包户,定期组织村民开展林下议事,共同协商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红纽带’党建工程实施以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更加凸显,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热情,真正实现了‘大事共同定、琐事共同议、难事共同办’。”田家门楼村党支部书记田桂兴介绍。
截至目前,田家门楼村已为18户农户在刘荷湾修建沟渠1200米,改造塘堰2亩,评选致富典型16户、十星级文明户28户、“最美田家门楼人”3人,共建共治共享已逐步成为村民的自觉习惯。
无独有偶,新市街道马家塝社区也是同样一番景象。
棉纺厂生活区曾是马家塝社区里“远近闻名”的“三无小区”,环境“脏乱差”,治理难度大,居民叫苦不迭。
社区大党委在马家塝社区探索创建“小区事·码上议”制度,引导群众“扫码报难”,党员“带头领办”,大党委协调沟通,党员群众共同解决。
“小区违章建筑多,希望能赶快拆除。”针对“码上难事”,社区大党委马上就办,迅速组织社区干部、党员中心户、居民代表召开碰头会,共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将18名党员分成6个小组,带头到违建业主家中做思想工作,引导居民为小区自治让利出力。
“‘小区事·码上议’就是通过制度形式,引导党员‘带头上’,群众‘跟着上’,把党员群众牢牢系在一起,让群众当治理的‘主角’。”马家塝社区党总支书记丁喜军说。
截至目前,棉纺厂生活区已无偿拆除违章建筑47处,党员居民自主筹资3万元安装了门禁系统、监控摄像头等设施,小区实现从“无人管”向“众人管”的蜕变。
锻造共享共赢价值链、产业链
3月,绿林镇高枧村紫秋葡萄园里,村民们正在辛勤劳作,用劳动创造新“钱景”。
一个曾经负债累累的空壳村,是如何“破壳而出”的?
高枧村党支部书记周定文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我们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紫秋葡萄桑葚、铁皮石斛、软籽石榴、中药材种植、光伏发电等五大主导产业,创造了持久效益,带动村民增收。”
“紫秋葡萄桑葚示范项目基地现有种植面积215亩,带动了39户农户参与经营,户平增收10000元以上;铁皮石斛项目基地现有种植面积50亩,农户每户每年可分红5000元……在支部的带领下,我们更加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党建强、产业兴、群众富’的目标。”周定文兴奋地说到。
作为曾经的贫困村,罗店镇徐河村情况类似。
“以前我们村硬软件设施较差、干群关系不和谐、村民致富无门。”罗店镇徐河村党支部书记徐小应回忆。
为摘掉“村穷人更穷”的“帽子”,近年来,徐河村探索实行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社合一”模式,以村委会名义成立京山奉阳碑水产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法人,运营由村委会负责,收益由村委会分配,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有效扩大和稳定生产,完善基础设施,帮扶困难群众。
“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徐河村投资140万元,实施了7个项目,形成了以莲藕、鱼、鸭、葡萄等主导产业,每年提供务工岗位15个,带动脱贫户年增收5000元,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罗店镇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日报 程适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