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松是京山市永兴街道杨河村人。2005年11月,17岁的郑永松成为广西边防武警部队的一名战士,二次被连队评选为“优秀士兵”。
五年后,郑永松带着不舍和留恋退伍回到家乡,他没有选择南下打工或进城经商,而是立足家乡建设,致力改变家乡落后面貌。
2014年,郑永松担任永兴街道杨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他以红色党建为纽带,发挥联合党建的统领协调作用,推动资源整合,力量聚合。克难攻坚,善作善成,将京山市永兴街道唯一的贫困村改造成脱贫村、特色村、富裕村。
突破瓶颈,湿翠终南积细流
杨河村地处永兴街道办的最北端,辖区面积13.1平方公里,全村65户24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0户140人,是一个田少林多,靠吃政府“返销粮”,靠砍树卖柴的贫困山村。
郑永松万分焦急,苦苦思索:如何找到突破口?如何改变贫穷,改变现状?
他冥思苦想,寝食难安,他认为杨河村之所以粮食生产尚不能自给,除山区田少外,根本原因是缺水,虽然本地雨量充沛,但留不住这些甘霖,倘遇天旱,别说庄稼,人畜饮水都困难,要想改变家乡的窘迫现状,要想斩断穷根,首先必须突破制约瓶颈,找到水源。
他把自己调查分析与工作思路主动向上级和驻村单位逐一汇报,与他们一道入户走访,实地勘察,合心共谋,寻求突破。在永兴街道党工委的协调下,推动组织融合,整合资源力量,筹措资金;合力共建,制定工作目标,分步实施。
开挖机井向地下找水,不失为一种办法。他找来勘探队定点选址,一口气打下24口饮水、抗旱机井,通过无塔供水,一股股甘冽清澈的地下水流进村民家中,村民终于吃到了自来水,同时抗旱灌溉也有了充足的水源保障。此外,他组织力量对全村的堰、荡、坝、库进行全面整险加固和坡面硬化,同时开挖了六口堰塘,确保村涵水蓄水能力。并动用全村力量,对全村的主要沟渠进行多方治理,拉直裁减,规范截面,加装水泥U型槽,保障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如今的杨河村,再也不是昔日缺水等雨,靠天吃饭的可怜村。“兵支书”郑永松以智破难的“水文章”已妙笔生花,让村民感慨不已,自信和喜悦洋溢在每一位村民的脸上。
因地制宜,咬定青山不放松
杨河村地处山区,耕地较少,林业资源丰富,为此,郑永松协同村“两委”,与驻村工作组一道探究商议,因地制宜,制定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目标,确定白芨种植、葡萄种植、山桐子种植和光伏发电四大产业,既能保当年受益,又可保长远发展。
说干就干,不等不看。2018年,杨河村采取合作社+扶贫资金入股模式,种植反季节葡萄50亩,实现了葡萄产业贫困户全覆盖。白芨和山桐子的种植采用了集体种植与分散种植相结合的合作方式,既保障了集体利益,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光伏发电80%的收益则用于贫困人口承担的公益岗位工资,更进一步地稳定贫困人口的收益来源。能行春风,必获秋实。村“两委”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村民劳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村民工作劳动热情高涨,户均增收2万多元,2018年全村顺利脱贫出列。
如今的杨河村已成为方圆一带小有名气的休闲观光采摘地,村民生产生活红火,收益不断攀升,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流。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战士,是战士就必须做到有召必回、有战必胜,只要群众需要我,我会毫不犹豫地用真心、用爱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竭尽所能、不遗余力。”郑永松说道。
近几年,杨河村又立足山村实际,种植“八月炸”,开创开发茶饮、生态采摘,延伸特色产业链,探索经济发展新路子。
整体规划,村舍优雅乡风润
村民生活改善了,要创建宜居宜业、乡风文明的良好环境,还必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素质。郑永松带领村“两委”、党员、乡贤和热心群众,有的放矢,循序渐进,先后完成了基础设施大跨步。
将原12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改扩建为300平方米的新阵地,硬化一、二、三组通组公路8.9公里,修缮通村公路6公里;完善水利设施,让村民第一时间用上自来水;改造农村电网,新增变压器5台,改造线路13千米;在三组居民集中区和村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4盏,“点亮”居民出行路......
现在的杨河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就必须有金子一般的爱心,火一般的热情,钢一般的坚韧,海一般的宽容,树立为民服务意识,敢于打破传统思维,勇于拼搏,方能有所成就。”郑永松用实际行动深情地爱着这方土地。
善谋者行远,实干者乃成。“兵支书”郑永松致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的强大力量,始终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有效推动党建强引领,促产业,产业强集体,带民富,实现了贫困村向富裕村的完美蝶变,也展现了一名退役军人的情怀与担当。
接下来,在新一轮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实践活动中,永兴街道杨河村将通过进一步建设与整治,能成为一个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留得住乡愁的物阜民丰美丽乡村。(郑可 刘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