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今年来,京山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忠诚履职、真抓实干,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京山、法治京山建设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开展“村湾夜话”普法活动)
贯彻能动司法 做实多元解纷
儿童小草(化名)患有先天性智力残疾及先天疾病,父母离婚后,小草跟着父亲生活。去年,父亲因病去世,奶奶缺乏继续抚养小草的能力,遂将小草母亲张某诉至京山法院,希望她能继续抚养小草。但张某经济拮据,要求将于本案终结后向小草奶奶提起法定继承纠纷诉讼,以此获得小草父亲的遗产住房。
京山法院诉讼服务团队受理案件后,法官胡媛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力争一次性化解纠纷、弥合亲情。与民政部门沟通协调,为小草成功申请了经济补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张某的监护压力。同时,积极联动检察机关、妇联等部门,形成多方调解合力。各有关部门充分立足职能、凝心聚力,为小草提供司法、生活、学习上的多方援助。最终,张某和小草奶奶握手言和,并将小草带回家中抚养照料。
近年来,京山法院在完善多元解纷机制上不断探索,与各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无缝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目前,已完成与1个市级调解中心、16个乡镇调解中心、333个行政村和21个社区的三级联调网络对接,实现矛盾纠纷化解全覆盖、无死角。入驻矛调中心的诉讼服务团队集中办理司法确认,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门式调处、全链条解决。
京山法院还积极发挥法庭职能优势,着力打造以法庭为中心的“半小时诉讼服务圈”。在未设置法庭的乡镇增设巡回审判点、法官工作室等,依托乡镇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工作室等,形成“多元解纷+诉调对接+简案快审”的“三位一体”一站式诉讼服务机制,将司法资源延伸至基层社会治理最末端。
(召开企业家座谈会)
改革降本增效 优化营商环境
8月1日,在收到被拖欠的工资之后,周先生专程从外地赶来,向雁门口法庭送来一面锦旗。
戴某等四人采用挂靠A公司的方式承包工程,后因发包方资金链断裂,拖欠周先生等30名工人的工资久未支付,工人们催讨未果,将戴某等四人及A公司诉至雁门口法庭。
为激励A公司主动履行义务,做好执源治理,雁门口法庭庭长汪烊向A公司负责人介绍了京山法院的涉企案件自动履行后信用修复激励机制,经多次沟通、释法明理,企业负责人转变心态,表示愿意立即支付工人工资,“守信获益”。30名工人最终成功“讨薪”28万余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京山法院不断聚焦企业反映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抓好制度创新、推进机制改革,为企业提供常态化、精准化司法服务,有效提升企业防范风险能力,并充分发挥司法裁判规范、引导和保障功能,推动形成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
民商事案件繁简分流、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胜诉即退费、涉企案件自动履行后信用修复激励机制……
司法改革的举措一项项地落实,便捷、高效的司法改革“红利”不断释放。通过用好解纷平台,帮助企业降低企业诉讼成本和诉讼风险;通过涉企案件“绿色直通车”等机制,全流程升涉企案件办理质效;通过成立金融快审团队,打造“行业调解+集中确认+专业审理”的全链条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力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审判质效……今年1-10月,共受理涉企案件1482件,审结1283件,结案标的额12.5亿元。
(在村(社区)设立“司法服务站”)
深耕法治沃土 助推乡村振兴
2月27日晚,在石龙镇仙女村村委会凉亭里,村民们与石龙法庭庭长周帆围坐在火炉边,“面对面”“心贴心”开展“村湾夜话”,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村民们就日常生活中遇见的法律问题踊跃提问,周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举例子、释法条,讲清婚姻家庭、老人赡养等“家长里短”中的法治问题。“拉家常”式的宣讲,于一问一答间拉近了法庭与村民们的距离,也将法治意识“滴灌”进老百姓的心间。
京山法院根据地域特点和群众需求,持续提供“点菜式”“订单式”法治宣讲活动,不断把诉讼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着力提升人民群众“见法率”。新市法庭到碧桂园小区、棉纺厂生活区等结合物业合同纠纷、邻里纠纷等开展法治宣讲,雁门口法庭到雁门口镇中南山村,结合当地较为突出的劳动争议、民间借贷、婚姻家庭纠纷等以案释法,面对面现场答疑。宋河法庭坚持开好巡回审判,邀请村干部、部分村民到场旁听,用群众身边的鲜活案例引导树立乡村法治意识。今年来,已开展各类宣讲24场次,“村湾夜话”活动被《法治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宣传推介。
人民法院助推乡村振兴,需要紧紧围绕“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意识”理念,不断压实普法责任,伴随法治宣讲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倾听群众意见、赢得群众满意,让法律信仰在乡村干部、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凝聚起推进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