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zb.jrjingshan.com/Img/2019/12/20191209bc8feebfbbae4af79bd3a72aaf3dd132.jpg
永兴三里村鸟瞰图 灰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路边的文化墙唯美生动、道路干净整洁、沟渠清澈可见,一缕缕清淡的花香扑面而来……
http://b.jrjingshan.com/content/2019-12/06/004593.html

等待处理…

成就美好看“变脸”

——永兴镇三里村美丽乡村建设纪实

2019/12/6

永兴三里村鸟瞰图

灰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路边的文化墙唯美生动、道路干净整洁、沟渠清澈可见,一缕缕清淡的花香扑面而来……行走于永兴镇三里村,目之所及,处处透露着整洁优美。

褪去昔日的老旧脏乱,焕发崭新亮丽的姿态,三里村,正在经历一场“蜕变”。乡村喜人变化的背后,得益于三里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成效。今年以来,三里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注重能人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村民脱贫攻坚,全力打造生态美丽宜居乡村。

追求颜值 描绘洁净村庄

三里村位于永兴镇京山河畔,山清水秀,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省级生态村。

初到三里村时,保洁员王国文正在清理草丛里的塑料垃圾。村口的水泥路宽阔整洁,垃圾箱摆放有序。沿着水泥路走进村里,路旁的芦苇正随风摇摆,民居古朴素雅,文化广场宽敞大气,家家户户小院里种树栽花。王国文感慨:“现在的三里,比以前干净多了,也漂亮多了。”

在村支部书记林诗进的记忆里,过去的三里村可不是这般模样:进村的路坑坑洼洼,天晴一身灰,下雨两腿泥,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吹。随处可见的塑料垃圾,腐烂的菜叶子,一不小心就会踩上牛粪、猪粪,空气中弥漫的味道让人无处可逃。

三里村美丽“蜕变”从何而来?林诗进介绍说:“从7月份开始,我们村进行环境整治工作,建起了主干道,硬化道路3.2公里;铺设了夜间景观灯、安装太阳能路灯、草坪灯;完成了全村130户的改厕工作;现在每家每户门前都有一个垃圾桶,为把垃圾分类搞好,还请了一位保洁员,每隔几天清理一次。跟以前相比,现在环境变好了,村民的笑容也多了。”

村居环境离不开群众的参与。广泛引导村民“共谋其事”,是三里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关键。在村干部的带动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经过4个多月的奋战,三里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里的环境整治确实是我做梦都没想到的。我今年80多岁了,也巴不得多活一天,还想看更大的变化。这次的整治,我觉得搞得确实是好,上面的政策好,我们的老百姓也确实满意。”家住三里村的村民梁本东感叹道。

乡村环境变好后,村民茶前饭后、日常娱乐休憩也有了新去处。

提升气质 书写乡风文明

乡村美不美,不仅要用环境说话,更要用文明来衡量。有颜值,更要有气质,乡风文明才是美丽乡村“升值”的内在因素。

“环境变美了,乡风也得跟着美。”粉刷一新的文化墙,精心整治的池塘,点缀着健身器材的小广场。林诗进一边走着,一边向我们说到。

走在三里村的小道上,路边、墙角很难看见一片纸屑、一块垃圾。“这个局面来之不易。”说起村容村貌,林诗进颇有感触。美丽乡村建设之初,常常冒个各种“不适应”,一些不文明的举动,给乡村的管理造成很大困扰。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也要“里子”。乡村美了,要想维持,就要改变村民的言行举止。经过村“两委”商量,决定把“拿奖励”和“讲文明”结合起来,依托积分制管理制度,在助人为乐、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环境保洁等方面进行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就可兑换相应日用品。

林诗进告诉我们,在积分制的引导下,村民们不仅改变了不文明习惯,还自行组建腰鼓队、广场舞队,积极参加全市及镇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时常举行文化演出活动,百姓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起来。

“以前乡里乡亲的天黑了就关门闭户,现在我们和城里一样,有广场,晚上吃完饭到广场上散步、健身、跳舞,小孩们别提多高兴了。”正在文化广场跳舞的村民郑道秀说道。

三里村还把孝老爱亲榜样与村规家训建设相结合,每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星级党员、党员中心户等评选活动,评选出了全市最美家庭王立平家庭、孝老爱亲好儿女钱宗斌等一批先进典型。这些模范榜样,不仅是对“真善美”的一种弘扬,也是对其他家庭的示范和激励,进而在三里培育了良好家风、孕育了淳朴民风、打造出和谐村风。

激活产业 探寻致富路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是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

基础设施好了,环境变美了,三里村也有了“底气”,通过实施“三乡工程”,村“两委”积极发动党员群众“内寻外引”,发展本村特色产业,在全村形成了以水产养殖、花卉苗木栽种、水稻种植等三个方面产业特色。

“我们村主要产业是种水稻,以我带头为中心,把周边的群众都带动起来种植优质稻;然后是花卉苗木,一个是张慧花卉苗木,有150亩,大概产值是100万以上,另一个是王华祥种植合作社,种植合作社也带动了我们周边的贫困户;最后就是能人回归的水产养殖产业。”说起三里村的产业,林诗进坚信,产业兴了,村民增收就稳了。

三里村通过成功招引本村在外党员王华银回乡担任村干部并发展产业,承包了红水堰进行水产养殖,规模200余亩,对黄颡鱼、鲈鱼等经济鱼种进行养殖和鱼苗培育,年产值180万元左右,带动了全村11户村民、贫困户20多人就业。

走进红水堰,笔者看到四四方方的堰塘边有几个村民正在干活。“我把农活忙完了就会来这边做事,跟着割草,喂鱼食,把这边的忙完了就再去花卉打工。我们每天的收入在80至100元。”今年55岁的童佐芬是三里村一组贫困户,她告诉我们,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儿子,务工也不能跑得太远,反正现在只要人不懒,生活是比以前好的多。

“村美、民富、景绿、人和”是新三里的真实写照。

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孔令玲 黎昭鹏 陈磊 孙晓宇)

干净整洁的村郭巷道

上篇:没有了
下篇:永漋河畔缀明珠
分享到

© 2019 今日京山
ICP备:鄂ICP备16000180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