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dzb.jrjingshan.com/Img/2019/12/201912091931868308464f68a52a763add5c5b06.jpg
土地流转让让青年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解放 在美丽的大洪山南麓,肥沃富饶的江汉平原北端,永漋河似一条翡翠色的绸带,悠然飘荡在宽
http://b.jrjingshan.com/content/2019-12/06/004594.html

等待处理…

永漋河畔缀明珠

——探访永漋镇青年村

2019/12/6

土地流转让让青年村富余劳动力得到解放

在美丽的大洪山南麓,肥沃富饶的江汉平原北端,永漋河似一条翡翠色的绸带,悠然飘荡在宽广无垠的大地上。它发源于钟祥市聊屈山,经长滩入京山境内,南流经杨浲、永漋,至永漋镇群力村出境流入天门市境,后注入汉江。千百年来,它川流不息,像慈善的母亲一样哺育了两岸的无数儿女,孕育出了璀璨的文明。

枕着母亲河的臂弯,河畔的青年村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干群一心的艰苦奋斗让这个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的小村庄变得愈发生机活力,逐渐发展成为一颗镶嵌在永漋河畔的亮丽明珠。

产业转型富农家

9月26日,秋分刚过,天空一碧如洗。出永漋集镇向西南方向,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达了此行目的地——青年村。但见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沥青路纵横交错,一座座古朴别致的农家小院绿树环绕,一群群自由放养的鸡鸭在树下欢快地觅食追逐……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整个村落显得格外静谧而祥和,宛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不远处,数十名村民在田间一字排开,手脚麻利地为上海青松土、除草、浇灌,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蔬菜是青年村的主导产业,全村耕地面积3181亩,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的有包菜、萝卜、白菜、土豆等各种蔬菜,一年四季田地里一片绿油油。“我们在地里干活,每天有80—100元的收入,中午还管一顿饭,干完活回家也方便,不比在外打工差。”看到记者前来采访,一位大姐边干活边跟我们说道。她叫熊水娇,今年53岁,是青年村3组人,家里有5亩地,流转了1亩多地,还有3亩多地留给自己种,今年光在这流转地里跟着姐妹们一块干活,就累计赚了近两万元。

“村里一些青壮年出去打工了,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没人种。通过土地流转,不仅盘活了土地资源,还给村里的贫困户增加了收入,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村支书张运清说道,2015年,村里开始实行土地流转,鼓励村里的农户们将土地使用权以每亩600元的价格,转让给其他农户或专业大户,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村流转土地2200亩,先后吸纳100多名贫困户就业,仅土地租金收入达百万元。“一开始有些村民还有所顾虑,但几年下来,看到蔬菜年年产销兴旺,各个心里都踏实多了。”流转大户曾富国笑道,蔬菜丰收后, 他联系了山东、福建、广州、深圳等地的一些客商上门收购,规模化种植的蔬菜,产量高,品质好,颇受市场欢迎,“包菜每亩万斤以上,2015年每斤包菜售价高达1.8元,大赚了一笔。”

蔬菜产业繁荣发展的背后,还有一段艰难的产业转型发展历史。据永漋镇镇志记载:全镇棉田占耕地80%以上,为京山集中产棉区,所产棉花绒长质优,洁白纯净,是湖北省优质棉生产基地。“那时候棉花是村里的‘金牌产业’,每家每户都种得有好几亩的棉花,每亩纯收入在2500元以上。”张运清介绍道,棉花生长期长,病虫害发生率高、抗药性强,农田面源污染变得越来越突出,久而久之,棉花在这个曾经的棉产区逐渐消失匿迹。

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示范扶持下,青年村干群紧跟发展步伐,齐心协力发展绿色产业,为全村2000余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十多年前的棉花到如今的蔬菜种植,青年村在这条致富之路上行稳致远。

道路改造兴往来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是“茶圣”陆羽歌颂故乡天门河的一首不朽诗句。在青年村的渡口边上,记者有幸一睹天门河的风采,河宽不过数米,河水汩汩而流,清澈碧绿,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美丽的光泽,微风拂来,河面上波光粼粼,清晰地倒映出两岸葱郁的树,令人心旷神怡。

你们看,河对岸就是天门拖市镇。这渡口在以前可是我们京山永漋镇到天门拖市镇的重要交通要津呢。”一旁的村支书张运清指了指河对岸,对我们说道,“一般人都会以为京山和天门是以天门河为界,其实在过去,拖市和多宝都是属京山管辖的,后来才划给天门。但却在拖市镇镇中心一公里处留下了一块200多亩的‘飞地’。”

据百度百科上解释,“飞地”是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现象,俗称 “插花地”,指隶属于某一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邻的土地。通俗的讲,如果某一行政主体拥有一块飞地,那么它无法取道自己的行政区域到达该地,只能“飞”过其他行政主体的属地,才能到达自己的飞地。

青年村二组村民张家新今年56岁,家里有6亩地,在河两岸各3亩,2010年举家搬到了河对岸,还盖起了一栋两层楼房,现在专职在家帮带孙子。“以前来这边种地,得渡船,一天往返三四趟, 一旦到了梅雨季节,天门河发大水,船就走不了,特别影响农作物的收成。”据张家新回忆道,有一年秋天,河对岸种的小麦丰收了,小麦产量高,一天没收完,准备第二天再去收的时候却突发大水,渡船走不了,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年的辛苦付诸东流。“如果不走渡船,就得绕行好几公里的土路,才能到达对岸。”张家新无奈地说道。

要想富,先修路。近年来,镇村干部坚持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持续加大通村通组路、美丽乡村路等项目资金的投入力度,全力促进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2016年,一条总投资70多万元的通村沥青路顺利完工,累计长达6000多米,似一条条劲舞的彩带在广袤的平原上翩翩起舞。同年,永漋大桥、刘英大桥相继建成,永漋辖管地段渡口全部停渡。

“有了大桥,我们出门干活、办事都方便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刮风下雨了。”“现在出门都是坐车子,没几分钟就从拖市到青年村了,河两岸村民的感情也越来越深。”……问起道路硬化后的感想,张家新及邻居们纷纷感叹道。“滚滚漋河恶浪汹,船夫几代履屐匆。纤拉星月饥寒泪,舵驭沧桑雪雨风。 驱苦难,赶贫穷,一河两岸起霓虹。八通联堑三江至,繁聚集源四海通!”大桥的建成,让诗词书画刊物《永漋河》的农民诗人也忍不住吟诗一首。

铺下的是道路,连接的是民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配套设施,在美化、绿化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并精心打造一个文化活动场所,让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张运清表示。 (石文芳 曾凡学 邹晓曼)

记者手记: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

在“金牌产业”棉花经济利润和环境双重恶化的压力下,青年村全体干部群众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故步自封,而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抢抓机遇谋发展,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蔬菜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带领村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真正实现了转型出关。

公路是农村发展的命脉,也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有了路,就有了资源和市场,就有了发展的动力。青年村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改造工程,对多条通村道路进行了改造升级,打通了村民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可以预见,随着道路交通的不断完善,青年村的经济发展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蔬菜产业已经成为青年村主导产业

上篇:成就美好看“变脸”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今日京山
ICP备:鄂ICP备16000180号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