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空俯瞰,蜿蜒2公里长的乌龙河和柳林河,起自白谷洞村孝子潭,与下游京山河连通,是京山河水系治理的重要节点。
顺着河流,白谷洞村整治河道300米,耗时4个月。全线清淤、护砌、绿化、硬化,依水而建的白谷烟村乡村景区,于2022年底开园迎客。
“景区入选了国家文旅部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改造后至今,吸引市内外游客30多万人次,带动30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彭庚介绍。
走进景区深处,睡莲正开,瀑布飞流,为暑夏带来一丝凉爽。据村委会介绍,本村人可免费入园游玩。每至傍晚,村民们三五成群,来到景区散步纳凉,享受着水美乡村建设带来的家门口“小确幸”。
村保洁员罗秀祥身手敏捷,是河道清理的一把好手。每天清晨4点半,他便开始进行村庄垃圾清运,河道及周边垃圾清理是他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河道巡查员张作华则开始了景区和河道巡查工作。目前,全村有28位村民参与景区及河道管护。
每逢节假日,白谷烟树景区游人如织。村民向其军趁着热闹做起了儿童游乐船的生意。“船票10元至20元不等,有时一天可收入1000元,每年1万元不在话下。”向其军平时也会顺手清理河道垃圾和青苔枯枝,时不时往河里投放鱼苗,自觉维护河流生态,“这是村里的母亲河,还是村民的致富河,大伙都很爱惜。”
“村里治理了塘堰、沟渠、河道等23个小微水体,因地制宜实施水系连通,修建水边步道1000米、亲水平台5个,实现了路相通、树成行、草盖坡、渠成网。”前任白谷洞村河湖长刘攀说。期间,2700余村民自筹资金85万元、参与筹劳1000人次。
河水清了,乡村发展打开了新思路。村里开始积极推广水中养鱼虾、水面种莲藕、塘堤种树木的立体种养模式,大力发展“小微水体”经济,让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得益彰。
夏日农田,荷叶连连。在白谷洞村2组,66岁的朱秀珍正忙着巡水灌溉,清除杂草。原本是村厨的她,自从村里水质变好后,又多了一本致富经。“我种了有3.5亩莲藕,预计可收益五六万元哩!”丰收的喜悦已经在她脸上漫开。
村口的共享菜地里,应季蔬菜长势喜人。以前每家每户只有一个简易化粪池,生活污水直排沟渠。现在经过三级化粪池处理后流出的清水,从浇灌菜地的“废水”变成“肥水”。村里借势城区“菜篮子”传统,吸引市民乡村种菜,每亩净收益达到1万元。
“白谷洞村水源条件好,这里有看得见的绿水青山,来这里种菜我们吃得放心。”家住建材大市场的张阿姨,特地来到白谷洞村选定了一块菜地,种上了黄豆和花生。300多片菜地,形成了小有名气的绿色产业。
随着来游玩休闲的市民增多,村里鼓励引导有意愿的农户经营农家乐。目前,全村已发展农家乐12家,从业人员57人,有些村民则在村里“摆起摊”,销售自家种植、制作的农产品。从去年数据看,村里人均收入达3.08万元,比周边村多了0.52万元。
河与人,相生相依。“这是我们儿时的乐园,是农田的灌溉之源,如今,又成为村民致富的希望之源。”在村里生活了60年的老一代村支书卢继承深有感慨地说。
村庄,见证了河两岸的发展与变迁。河流,也被村民热爱守护,一起吟唱着共同美丽、共同富裕的乐章。(全媒体记者 余琴 通讯员 朱曼)